南瀛藝陣
藝陣最早的起源,是農(nóng)民閑暇時的一項消遣,原以聯(lián)誼娛樂、防御莊里、運動強身為主要目的;據(jù)說明鄭軍隊反清復明失敗后,就有不少武生遁入武館、習組陣頭。后來,為了莊頭間的交誼,活動演變成為陣團間相互“斗”陣;其后,各大寺廟為了增加廟會的熱鬧氣氛,慶典期間也邀請各莊里角頭藝陣前往助陣酬神,于是,寺廟與藝陣之間,日漸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
臺南縣是全臺廟宇最多的縣市,宗教信仰的盛行,促成了藝陣的勃興。根據(jù)統(tǒng)計,臺南縣的民俗陣頭至少有150陣,位居全臺翹楚;其種類包羅萬象,囊括了宋江陣、八家將、金獅陣、高蹺陣、車鼓陣、布馬陣、南北管、蜈蚣陣、牛犁陣、十二婆姐陣等文武陣頭,其中一團蜈蚣陣甚至發(fā)展出108人團演的“百足真人陣”,更是全臺僅見。琳瑯滿目的陣頭、精湛純熟的演出技藝,讓“南瀛藝陣”聲名遠播,成為全臺有名的藝陣之鄉(xiāng)。
每年農(nóng)歷4月26日~27日,正逢南鯤鯓代天府李王及范王的圣誕,盛大的王爺祭就在此時舉行。祭典當日,各地陣頭與乩童隨著進香團涌入南鯤鯓,形成難得一見的乩童大會串與民間藝陣大展示。各種武陣中操練的武術技藝,因淵源承襲的派別不同而陣式互異,各子弟陣頭除了暗地較勁、一別雄長之外,借著這次迎神廟會,也收互相觀摩、發(fā)揚傳統(tǒng)武術之效。文陣的表演不僅是聲色文娛、逗趣詼諧的表演,借著簡單通俗的表演方式,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中的忠孝節(jié)義,也深深地植入圍觀群眾的心中。
鹽水蜂炮
走過興衰歲月的鹽水,再度因為元宵節(jié)的蜂炮盛會而備受矚目,每年皆吸引數(shù)以萬計的好奇游客前往參觀。
鹽水蜂炮的習俗始自清朝,相傳在光緒11年(1885年)夏天,鹽水地區(qū)突然發(fā)生大瘟疫,造成上千名鎮(zhèn)民死亡,地方民眾在求助無門時,只能祈求神跡降臨,最后武廟關圣帝君降旨繞境降魔,指示元宵夜由周倉爺前導,關帝神轎壓陣護隊,信徒尾隨其后繞走疫區(qū),沿路燃放炮竹直至天明;說也神奇,繞境活動結束后,小鎮(zhèn)的疫情竟然就此消退,民眾為感念神恩,每年元宵夜都沿襲成例,逐漸演變成今日的蜂炮盛會。
蜂炮燃放時會發(fā)出宛若蜂鳴之尖銳聲響,數(shù)以萬計、四處流竄的炮竹,也彷若成群的蜜蜂傾巢而出,蜂炮之名由此而來。蜂炮的制作方式與樣式各具巧思,首先必須將木條或細竹片逐一釘成大小不等的木架,作為炮城架構,然后圍繞上層層鐵絲網(wǎng),再插上數(shù)量眾多且色彩繽紛的蜂炮,最后把炮心集結成一個總樞紐,便完成了一座獨一無二的炮城。鹽水鎮(zhèn)民相信,炮城做得愈大、蜂炮放得愈多,來年的生意也會愈興旺,因此每年商家住戶莫不投下巨資,在蜂炮的花樣與種類上翻新求變,炮城的造型也各具特色,可謂爭奇斗艷。
元宵當天,繞境儀式從下午6點開始,關圣帝君的神轎由武廟路出發(fā),展開蜂炮慶典,來自四方信眾與游客隨著各路陣頭匯集,頓時人聲鼎沸、情緒高亢,震耳欲聾的鑼鼓聲與鞭炮聲響徹云霄。當神輿經(jīng)過備有炮城的商家時,神轎先以三進三退儀式向商家謝禮,然后主人撕下罩在炮城外的“慶祝文衡圣君千秋”紅紙,隨即點燃炮城下方的總樞紐,頃刻間,蜂炮、花炮以及各式煙火,在空中交織成璀璨煙花,將漆黑的夜空照耀得宛如白晝。慶典活動持續(xù)到天明,曙光乍現(xiàn)吞沒了炫麗光影,小鎮(zhèn)激昂的心緒漸次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