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永歷年間,福建省同安縣白礁鄉(xiāng)人跟隨鄭成功從大陸渡海來臺,為求沿途平安、開拓順利,便從白礁的慈濟宮分香迎接保生大帝神像來臺,建廟奉祀。由于“大道公”醫(yī)術高超,靈驗非常,在疾病蔓生的移民社會里,廣受虔誠膜拜,時至今日,由學甲慈濟宮分靈出去的寺廟將近300座,保生大帝也成為臺灣十大祀神之一。
保生大帝的誕辰為農歷3月15日,學甲慈濟宮建廟后,每年十三莊民都會于大道公誕辰時迎神像返回祖籍白礁鄉(xiāng)謁祖,此即所謂的“上白礁”。后因海峽兩岸交通斷絕而停止。后來改為遙祭方式。
“上白礁”謁祖祭典是學甲鎮(zhèn)一年一度的大事,其活動內容包括祭典和繞境。祭典當天,一大清早,先是地方官員、各地角頭和善男信女們入廟行禮膜拜,接著把保生大帝請入神轎,便展開熱鬧沸騰的繞境儀式。隊伍由聞名的百足真人——蜈蚣陣領軍,信徒們排成長龍匍匐在地,讓蜈蚣陣由頭上跨過,據(jù)說有消災解難的神效。蜈蚣陣后是各式各樣的藝閣武陣、香團神轎,在喧天鑼鼓的助陣下,浩浩蕩蕩沿街游行。
每年保生大帝繞境的“香路”頗為固定,由慈濟宮出發(fā),經(jīng)后社、光華、中洲、于傍晚時分抵達前寮,登陸地點建有“鄭王軍民登陸暨上白礁謁祖紀念碑”及宮殿式紀念亭,“上白礁”謁祖隊伍對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牌位行禮祭拜,再拜白礁慈濟宮祖廟,祭典最后,由慈濟宮的法師至溪畔請水,捧回廟中祭祀,象征飲水思源的意涵。祭典結束后,原班人馬再依原路返回廟內,整個活動約在晚上10時左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