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在東臺灣原住民中人數(shù)最少,但因智勇雙全,曾經(jīng)威服其他部落,而有卑南王的封號,目前族里仍保護原始而傳統(tǒng)的祭典,值得前往觀賞。
卑南族的強盛,源自于斯巴達式的會所教育。男性族人于12、13歲之后便要進入稱為塔古邦的少年會所,集體食宿、學習、競技,既學習適應群居生活,也接受狩獵、建筑等各式謀生技能與膽識的訓練。會所中實施嚴格的學長制,由年約16~18歲的馬魯達萬,帶領12~15歲的馬魯拉干,歷經(jīng)4~6個訓練階段,而每個階段交替之間皆舉行少年祭(猴祭),主旨為贊揚少年通過考驗,即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新生,兼有結(jié)訓及開訓的意義;少年祭之后緊接著進行的是大獵祭,18歲左右的馬魯達萬若能在獵祭期間獵得獵物,則稱為明阿卜當,成為真正的年成人了。
猴祭
少年祭因有祭猴儀式,故又有猴祭之稱。每年12月24日晚上為猴祭的前奏,并以哈拉巴蓋的儀式揭開序幕,卑南長老率同族中青少年以“報佳音”的方式挨家挨戶造訪,少年們上身赤膊,全身涂黑,而帶隊的長老則手中揮舞著竹竿,大聲喝斥,是為驅(qū)邪;之后,青少年們即可得到每家所贈予的糖果等食品,情節(jié)有如西方的萬圣節(jié)。
翌日真正的猴祭正式展開。會所前,少年們聆聽著長老的訓示,接著手持長矛、提著草猴繞行部落再來到祭場,繞行時,年紀較大的少年尚且會到過去一年家中遇喪者,為其祈福禱告,稱為除喪;來到祭場,尚需進行類似馬拉松的長跑,以評鑒少年的體能,最后才是殺猴的儀式。
殺猴是整個祭典的高潮,目的在考驗少年的膽識,卑南少年于刺殺猴子后,隨即將死去的猴子加以厚葬,以悼其靈,但如今狩獵禁止多時,祭典中的真猴亦早已改用草猴代替。祭典最后,年長的少年們會以竹子鞭打少年屁股,代表認同少年的成長而升級。祭祀之中嚴禁女性參加,但晚上的歌舞可男女同歡,這時,卑南少女也會穿著傳統(tǒng)服飾出席,增添慶典的歡樂氣氛。
大獵祭
猴祭之后,大獵祭緊接著登場,18歲以上的明阿卜當和成年人要先上山狩獵4天3夜。出發(fā)前,巫師先以鳥占預卜狩獵方位及吉兇,隨后長老便帶領著青年上山扎營露宿,在數(shù)天的野外訓練中,長老們將傳授狩獵經(jīng)驗及技巧,亦教導青年們制作陷阱,青年們必須親自獵得獸類,才算通過考驗,而狩獵成績則成為下山后祭典中的牲禮。
祭典在狩獵隊伍回來后陸續(xù)展開,先是由村中婦女準備豐盛的食物、水酒,組成盛大的歡迎隊伍,并于村子入口處樹立拱形花門,敬獻花環(huán)給凱旋的勇士;晚會則由長老以詩歌祝禱并展開歌舞慶;顒,這時,男男女女皆穿著傳統(tǒng)服飾出席,熱鬧非凡,沸騰到了頂點。
聯(lián)合年祭
大獵祭結(jié)束,最后由卑南地區(qū)8個社輪流主辦的聯(lián)合年祭壓軸,這是當?shù)刈迦藶槁?lián)絡各社情祖所興辦的一項新祭典,活動時間雖僅一天,但因具有凝聚族人群力的深遠意義,近年已成為臺東卑南族人重要的年度大事。
臺東南王、知本、建和、寶桑、初鹿等地均有猴祭的舉行,但最具傳統(tǒng)精神、規(guī)模最盛大的,仍屬南王里。從猴祭、大獵祭至聯(lián)合年祭,為期約8~10天,大致是從12月24日夜晚持續(xù)至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