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修無欲的周敦頤
http://www.zfkbjt.com 添加時間:2014/2/13 8:51:21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當今的世上無人不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個名句,從而也就知道了周敦頤這個文化名人。這個名句也反映了中國文人純潔、高貴形象,君子節(jié)操的人格力量。而周敦頤本人的一生恰恰是這句話的真實反映。
周敦頤(1017---1073年)原名敦實,為了避宋英宗宗實的名諱,改名為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湖南道縣久佳鄉(xiāng)樓田村人)。周敦頤出生在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父親周輔成,是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曾任荷州桂嶺令,常年在外做官。因此周敦頤小時候就跟著母親在農(nóng)村啟蒙讀書,由于本身天資聰明,再加上勤學好問,所以寫了一手好文章,小小年齡就已經(jīng)非常的有知識,因此在周敦頤的家鄉(xiāng)頗有名氣,當時的人們就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在周敦頤16歲時,他的父親因為病重而無法醫(yī)治逝世,于是他隨母親到京都投奔舅父龍圖閣學士鄭向,在鄭向的撫育下成長跟隨他習書練字。鄭向看到周敦頤聰慧異常,也是十分的喜愛,視如已出。在周敦頤24歲時,因其舅父的蔭子關系,被朝廷任命為洪州分寧縣主薄。周敦頤博學力行,遇事剛果。他為政精密嚴恕,條盡其理。他發(fā)現(xiàn)縣監(jiān)獄拘押了很多犯人,許多的案件長久拖延不決。周敦頤上任之后立即訊問審理,依法處置,將那些無辜被關押的百姓,一一釋放回家,受到百姓交口稱贊。
慶歷四年(1044年),周敦頤被調(diào)任為南安軍司理。他辦事公道,有比較明顯的愛憎觀點,不詢私情,不媚權貴。當時在獄中有一個犯人,雖犯有罪行但是依照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而當時的運轉(zhuǎn)使王逵卻想重辦此犯人。他的下屬官吏們都懾于其權位沒有一個人敢提出不同意見。只有周敦頤挺身而出與上級爭辯。起先,王逵不肯接受他的意見,周敦頤憤而拿出朝廷的委任狀,交給王逵,義正詞嚴地說:“這樣的官能當嗎?靠殺人來討好上級,這種事我決不干”!說完,周敦頤就轉(zhuǎn)身掛印欲去。王逵受到很大震動,終于醒悟過來,接受了他的意見。由于他為政清廉,剛正不阿,聲明遠博,每到一處都受到百姓忠心的愛戴和頌揚。
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年),大理寺臣程響在南安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為學知道”,同他結(jié)為朋友,隨即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南安拜周敦頤為師受業(yè)。從而造就了后來的兩位理學大師。在這一年的冬天,周敦頤擔任郴州郴縣(今湖南郴縣)縣令,宋仁皇佑二年(1050年)改任桂州桂陽(今湖南桂陽)令。由于周敦頤在郴縣和桂陽有著良好的政績,因此得到了達官們的賞識和推薦,與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到任時,當本地人得知他就是當年在分寧做官時能辯明疑案的周敦頤,就高興地說:“這是一個能夠辨別真?zhèn)危瑪喟溉缟竦暮霉,我們的冤情能夠得以昭雪了?rdquo;
隨后周敦頤又在多次的擔任地方上的官吏,主要是做司法工作,其政績亦表現(xiàn)在司法工作之中,在當時算是一位清官。周敦頤在精神生活上是一光明、正直、清高的君子儒,在物質(zhì)生活上是比較清寒的。
周敦頤在南昌擔任地方官吏時,有一次路過潯陽,愛上了廬山蓮花洞的山水,遂萌發(fā)了退休后要到這里來安度晚年的念頭。不久,他到廣東任地方官,由于身體不適,便要求知南康軍,宋熙寧四年(1071年),他赴江西星子縣上任,第二年便退休來到蓮花洞。周敦頤來到蓮花洞以后,創(chuàng)辦了濂溪書院,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號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nèi)筑一愛蓮堂,堂前有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的心志。當炎夏之時,蓮花盛開,清香四溢,先生講學研讀之余,常漫步賞蓮堂前。一天夜晚,月明星朗,涼風可人,先生披銀紗佇立在池邊良久,見蓮出污泥而高潔自愛,濯清漣而無妖治之姿,感慨從生,文思泉涌,乃轉(zhuǎn)身回房,奮筆疾書,草就《愛蓮說》一篇,其佳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膾炙人口。
周敦頤在歷史上主要的貢獻就是開啟了理學。周敦頤的哲學著作主要有《太極圖說》與《通書》。周敦頤通過對《太極圖》的解說,以太極為本體,提出他的宇宙觀、世界觀。由陰陽鋼柔的變化,說明萬物萬事與人類的產(chǎn)生;進而提出形、神以及性、欲、善、惡、仁、義、“道”等范疇、概念!锻〞穭t以誠為本,說:“誠者,圣之大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濂溪由此進一步闡述他的清心、無欲修身及政治方面的觀點與倫理道德等觀念!锻〞酚“理”,說明封建社會的等級禮制與名分,“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禮先而樂后”。周敦頤以無極、誠之本,由此在學理上構(gòu)造出一個理論框架,提出本體論、宇宙觀、運動觀、社會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因此成為理學發(fā)展史上一個發(fā)端。
宋熙六年(1073年)六月七日,周敦頤病逝,終年57歲。
(作者:曹陽 責任編輯:劉懿鑫)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