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起源的另一種說法與鄭和下西洋有關,鄭和是坐著大帆船下西洋的,海上航行時,百無聊賴,鄭和以“筒”狀船上的鐵餅,以“索”狀繩纜,以“萬”狀甲兵,中、發(fā)、白字樣狀航行的旗幟,東西南北狀以辨風向的小旗指標,制成現在的麻將模樣以資消遣。
三、護糧倉說
麻將起源于護糧倉,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
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谷,以供「南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fā)給竹制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刻有字,可用來作游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于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這種游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幾筒表示幾具火槍。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jié),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萬,即賞錢。
另外,東、西、南、北為風向,土槍無力,發(fā)射時要考慮風?。中,即打中,故涂紅色。白,即白板,打空槍之謂。發(fā),即得賞發(fā)財!概觥梗础概椤,槍聲。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除此,麻將中的「吃」,「杠」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lián)系起來。
那么,麻雀牌又怎么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打鳥」或者「打麻雀」統(tǒng)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