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史話
http://www.zfkbjt.com 添加時間:2014/12/31 23:30:37 來源:鄭州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禪宗是中國佛教一大宗派。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chuàng)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史略
佛教傳入中國后,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禪經(jīng),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相傳菩提達摩于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陽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6年,達摩授以《楞伽經(jīng)》4卷。后隱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東北),傳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又隱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傳法,嘗勸道俗依《文殊說般若經(jīng)》一行三昧,可見其除依《楞伽經(jīng)》外,還以《般若經(jīng)》為依據(jù)。后住湖北黃梅雙峰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并傳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禪。
弘忍得法后即至雙峰山東馮茂山(一作馮墓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其禪學為“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對后來禪宗發(fā)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禪秀、慧能、惠安、智詵等。相傳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勿使惹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勰芤沧饕毁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可,并秘密傳以衣法,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后南歸,隱居15年,繼至曹溪住寶林寺。后應請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并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40余人。法海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jīng)》,是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弘禪,20余年中門人云集,是為北宗。神會先后在南陽、洛陽大弘禪法,南宗遂成禪宗正統(tǒng),慧能宗風獨尊于天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shù)代即衰亡。
經(jīng)典
該宗所依經(jīng)典,先是《楞伽經(jīng)》,后為《金剛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是其代表作。
理論
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jù)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憑借經(jīng)教的啟示,深信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舍妄歸真,修一種心如墻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蕩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這是該宗的理論基礎。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屬于修行實踐部分。慧能繼承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jīng)》里主張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于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凈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其禪法以定慧為本。定慧即“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勰軓“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jīng)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學微旨。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義引申擴充而來。
發(fā)展和演變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岳下數(shù)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shù)傳分為曹洞、云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
溈仰宗。溈山靈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chuàng)立。其修行理論繼承和發(fā)揚道一、懷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認為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臨濟宗。義玄創(chuàng)立。因義玄住鎮(zhèn)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種原則)、“三要”(三種要點)、“四料簡”(四種簡別)、“四照用”(四種方法)等接引學人。因其機鋒峭峻,別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價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創(chuàng)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說,從理事、體用關系上說明事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
云門宗。文偃創(chuàng)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縣北)光泰禪院而得名。其禪風被稱為云門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常用“顧”、“鑒”、“咦”三種表示,接引學人,表現(xiàn)出”剛勁”的宗風。
法眼宗。文益創(chuàng)立。南唐中主李璟賜謚其為“大法眼禪師”而得名。提出“理事不二,貴在圓融”和“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以“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概括其宗風。
黃龍派。慧南創(chuàng)立。因其住黃龍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門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禪不假學,貴在息心”。
楊岐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因住楊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鄉(xiāng)縣北)而得名。時人稱其兼百丈懷海、黃檗希運之長,得馬祖道一大機、大用,渾無圭角,宗風如龍。
禪宗五派的思想,相差無幾,僅是門庭施設不同,接引學人方法有所區(qū)別,以致形成不同宗風。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門十規(guī)論》中指出:“曹洞則敲唱為用,臨濟則互換為機,韶陽(指云門一引者)則函蓋截流,溈仰則方圓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點。法眼宗的宗風則為“一切現(xiàn)成”。
(作者: 責任編輯:鐘文)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