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隨處閃爍著士大夫的人格魅力。士大夫自小接受儒家的正統(tǒng)教育,從而塑造了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大都是性情豁達,能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其中”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修水縣人。他的父親黃庶于慶歷二年(1042)進士,但是仕途不順,于是就用心于詩詞,作詩學杜甫,有《伐檀集》傳世。舅父李常(字公擇)也是一位詩人兼藏書家。黃庭堅從小生長在文學空氣濃厚的書香家庭。
嘉佑三年(1058年),黃庶在康州(今廣東省德慶縣)任上去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十五歲的黃庭堅遂跟著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學。嘉佑六年,長在楊州(今江蘇省楊州市)認識詩人孫覺。孫覺推崇杜甫,認為杜甫的《北征》詩勝過韓愈的《南山》詩。但是另一詩人王平甫卻認為《南山》詩比《北征》詩好,都不能說服對方。當時黃庭堅在座,兩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見,他說:“若論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雅》、《頌》相為表里,則《北征》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當時庭堅僅17歲,而他的一席之言,使兩位前輩心服口服,結(jié)束一場爭論。從此,孫覺非常贊美這位聰穎少年,后來就把自己的女兒蘭溪許配給他。
嘉佑八年,黃庭堅首次參加省試,當時傳說他中了解元,便設宴慶賀。正在飲酒間,忽然有一仆人闖了進來告訴大家:這里有三個人考中了,而黃庭堅不在其內(nèi)。席上落第者紛紛散去,而黃庭堅仍若無其事,自飲其酒,足以顯示豪爽之品性。治平三年(1066年),黃庭堅再次參加省試。詩題是《野無遺賢》主考李洵看到他試卷中的“渭水空藏月,傳巖深鎖煙”,不禁拍案叫絕,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黃庭堅再到汴京參加禮部考試,中了三甲進士,登上仕途。
最初黃庭堅任余干縣主薄,在閑暇之時講論理樂賦,倡詠詩詞,以邊民風。后調(diào)葉縣尉,作新寨詩,王安石稱為清才。熙寧五年(1072年),詔舉四京學官,黃庭堅考得優(yōu)等,被任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縣)國子監(jiān)教授。當時留守北京的文彥博很器重他的才學,在他任滿之后,又留他再任,這樣一直在北京度過了七年。字北京。他致力詩歌創(chuàng)作,在藝術(shù)技巧上有較大的提高。元豐元年(1078年)黃庭堅作了二首古風,投書給當時任徐州懂得太守蘇軾,以表示仰慕之意。蘇軾讀其詩,稱贊“超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由是詩名大震,京師之人無人不曉。
元豐三年(1080年)任泰和縣令,治政平易,人民得以安定。三年后,移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元豐八年,召京任秘書省校書郎,司馬光薦其校定《資治通鑒》;過兩年,遷為著作佐郎,在史局任職。元佑四年(1089年)后,黃庭堅任《神宗實錄》檢討官,書成后,授起居舍人。元佑八年,被任為史編修官。這一年宋哲宗開始親政,元佑九年,改元紹圣,表示要繼承神宗在熙寧、元豐年間的政策,并起用新黨的蔡京等人。蔡京等借此打擊一切舊黨人員。他們對舊黨主修的《神宗實錄》大為不滿,下令國史院核實《神宗實錄》的記載,以“誣毀先帝”、“修實錄不實”加罪,于紹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黃庭堅被貶為涪州(今四川省涪陵縣)別駕、黔州(今四川省彭水縣)安置,左右慘然不安,他卻頗能自我解脫,坦然尺之,在黔州四年,寓居開元寺摩圍閣,仍然誦書寫字,沉醉于藝術(shù)世界之中。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暫時由太后向氏聽政。十月,蔡京等人相繼被貶出京。次年改元為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三月,黃庭堅接到權(quán)知舒州的任命。四月,又被召為吏部員外郎,但是他都以身有疾病而辭。崇寧元年(1102年)四月接到知太平州任命。六月,到達太平州,接受了知州的職務。不料只過九天,吏部公文就下來了,免去了知州職務。原來,此時徽宗親政,啟用蔡京為相,新黨重新握政權(quán),蔡京等人對舊黨人物迫害比紹圣年間更加殘酷。崇寧二年四月,下詔銷毀三蘇、秦官和黃庭堅的文集。而且1此前與黃庭堅有矛盾的趙挺之暗中指使轉(zhuǎn)運判官陳舉從庭堅所寫《承天院塔記》中摘取“天下財力屈渴”等語句,誣告庭堅“幸災謗國”,使黃庭堅受到“除名羈營宜州”(今廣西省宜山縣)的嚴厲處分。
黃庭堅在宜州的住所是租的龍溪的民房;后遷寺廟,均被官府刁難,最后住小南門樓。簡陋破爛,人不堪其憂。但是黃庭堅終日讀書賦詩,舉酒浩歌,處之泰然。曾說:“家本農(nóng)商,使不從進士,則田中廬舍如是,又何不堪憂者乎”?聞者深敬其曠達高潔,樂與交往。崇寧四年(1105年)九月末病逝于小南樓,終年61歲。大觀三年(1109年)春,由蘇伯固、蔣偉護柩葬雙井祖墳之西。南宋紹興初年,高宗中興,追封直龍圖閣士,加太師,謚號文節(jié)。
黃庭堅出于蘇軾門下,與張耒、秦觀、晁補之并稱為“蘇門四學士”,后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詩。詩論標榜杜甫,但是強調(diào)讀書查據(jù),以故為新,“化學式一字無來處”和“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藝術(shù)上講究修詞造句,追求奇拗硬澀的風格,其詩多寫個人生活,且謂詩歌不當有“散謗侵陵”的內(nèi)容,但在若干作品中仍表現(xiàn)出傾向舊黨的政治態(tài)度。他在宋代影響頗大,開創(chuàng)了江西詩派。他又能詞,兼擅行、草書。書法初以周越為師,后取法顏真卿及懷素,受楊凝式影響,尤得力于《痊鸛銘》,筆法以側(cè)險取勢,縱橫奇倔,自成風格,為“宋四家”之一。遺作有《山谷集》。自選詩集《嚴華疏》、《松風閣詩》、《幽蘭賦》、《廉頗藺相如列傳》等。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