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后裔在博望
http://www.zfkbjt.com 2010-10-22 來源:大河報 點擊:次
“博留受封流芳遠 洛鞏遷居世澤長”
方城博望鎮(zhèn)有張騫祠、張騫橋等遺存廣為人知,但張騫后裔無人關注,長期消失在當地文化視野盲點中。方城縣糧食局文史愛好者杜海龍不經意間成了發(fā)現者。
據杜海龍講:“1992年,我在博望鎮(zhèn)工作,新兵入伍前家訪中,我發(fā)現一個應征青年家中供奉的祖先是張騫,當時覺得稀罕,也沒往心里去。到了2009年,方城宣傳張騫,我想起這事兒,回想那青年是哪莊的?咋都想不起來了。”
杜海龍和朋友薛萬峰開始尋找,他們先去找當年征兵花名冊底冊,早沒了。兩人在酷暑中,開始用笨方法一個村一個村地打撈。三去博望,最終有了發(fā)現。張騫方城后裔,終于浮出水面。
2010年9月8日下午,記者抵達博望鎮(zhèn)董店村尹莊自然村,在淅淅瀝瀝的秋雨中探訪張騫后裔。這個村近千口人,90%以上姓張,家家戶戶都供奉一種“簡裝”牌位圖:用墨書寫于紅紙上,上面是橫批,兩側是對聯,中間是簡明神位圖,因代系太多,往往只書寫最近數代,更上者一概用“上溯六十八代”字樣概括。
對聯上聯為“博留受封流芳遠”,下聯為“洛鞏遷居世澤長”,橫批“張家百忍”或“張公百忍”。
這幅世代相傳的對聯中,透露出極豐富的信息。
“博留受封”指的是封博望侯的張騫和封留侯的張良,被此地百姓認定為先祖,并視為家族驕傲。張騫逝于前114年,張良逝于前189年,良應為騫祖父輩,按長幼,對聯中應說“留博受封”,為何說“博留受封”呢?
答案就在下聯“洛鞏遷居世澤長”。方城文史專家蘇玉熙分析:“古代宗法規(guī)定,長門子孫為祖,二門及以下皆為宗。皇帝傳位及民間承繼家產者皆為嗣子(正妻所生長子)。一直在博望繁衍生息的張騫后裔為祖所傳,因此‘博’在前。洛鞏遷居,指的是封在留(現洛陽鞏義、偃師一帶)的張良后裔,明朝晚期有一支從當時的洛陽市鞏縣遷往博望。洛鞏遷居博望的張良后裔是宗所傳,因此‘留’在后。”只是張騫、張良兩支后裔,混居數百年,早不分昆仲了。
至于“張家百忍”,村干部、張騫后裔張子坤道:“老爺爺們都說,張騫先祖是來收綢子通西域的,他在西域遭了大罪,一忍再忍,為漢朝團結了西域很多國家。所以張家百忍是家訓,告誡后代為國做事要百忍。”
村中老人張明禮說:“本來有祖譜的,‘文化大革命’時,同族的張希堂怕后人忘記張騫是本族老祖宗,組織大家修家譜,結果被批斗,還被開除了黨籍。珍貴的老祖譜等東西都燒掉了。”
張國華老人告訴記者:“張騫先祖封地,西至白河,東至桐柏余脈大成山,北至伏牛山,南至漢水流域的襄江,整個南陽盆地都是。”
博望鎮(zhèn)原本留有很多和張騫相關的遺存,博望鎮(zhèn)老街上,原有地名大公館、倉房院、馬號院,都有老建筑留存,相傳是張騫當年封在此地時建的,用來自用和招待客人。今已不存。
博望鎮(zhèn)老街東頭,還有老張騫祠,是兩層建筑,“下面一層是券門,能過車。上面是三間祠堂,中間供著張騫塑像,官服玉帶。券門都是大磚砌的,一塊磚48斤,50厘米長,25厘米寬,15厘米厚,上世紀70年代,扒老街建新街時都扒掉了。”張國華回憶道。
作者:盛夏
(責任編輯:明珠)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
- 河南洛寧出土鑲嵌在古代驛站墻垣上的唐代古碑 2010-10-14 9:35:43
- 河南西峽縣將于10月15日舉辦“中國重陽文化節(jié)” 2010-10-14 9:09:17
- 尋回失落的“滑臺” 2010-10-13 8:42:08
- 運思奇特三清殿 2010-9-29 9:24:51
- 千年香火丹霞老 2010-9-13 9:04:37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