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以前,“二月二”不算是正式的節(jié)日,直到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趙匡胤在當時的京城汴梁(開封)頒布圣旨,將“二月二”和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驚蟄”聯(lián)系在一起,增加了“龍?zhí)ь^”的內(nèi)容,使“二月二”成為以求雨和祈求豐收為主的節(jié)日。此后,二月二又被稱為“龍?zhí)ь^日”和“春龍節(jié)”。宋太祖認為,農(nóng)歷二月已進入了仲春季節(jié),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蘇、草木萌動,是春耕播種的大好時機,非常需要土壤濕潤,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從節(jié)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來實現(xiàn)降雨的目的,而且,當時認為,龍?zhí)ь^了,意味著龍行動起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
北宋的開封民間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勤播種,盼豐收”的民謠。趙匡胤是個出身于社會底層的皇帝,他很重視農(nóng)業(yè),認為農(nóng)業(yè)關乎國運的興衰,因此,對于二十四節(jié)氣,他也格外看重。趙匡胤頒布圣旨把二月二定為正式節(jié)日后的第一個驚蟄,他就在開封登高臺而求雨。既然皇帝這樣做了,市井百姓中就興起了一種引龍求雨的活動,人們用草木灰從井邊或坑邊、河邊一直引到家中,稱為引龍求雨。后來,每逢春旱無雨,盼雨的人們就進行這項活動。如果二月二前后下雨,人們就會歡呼:“二月二,龍?zhí)ь^,春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用愁。”
二月二這天恰在驚蟄前后,蟲子開始出現(xiàn),人們?yōu)榱吮苊舛鞠x的傷害,用煎剩年糕來熏毒蟲。北宋開封在二月二這天要炒黃豆,也稱“炒蝎子爪”。據(jù)說,二月二這天吃了這種豆子,一年不被蝎子蜇。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配圖與原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