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華亭人(今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的女性書法家、畫家、詩詞創(chuàng)作家。自幼聰慧,能詩善畫,嫁趙孟頫,冊封魏國夫人。元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東衡里戲臺山(今洛舍鄉(xiāng)東衡村)。擅畫墨竹,筆意清絕。又工山水、佛像、詩文書法。著《墨竹譜》1卷。傳世作品有《水竹圖卷》、《秋深帖》、《山樓繡佛圖》、《長明庵圖》等。
元仁宗曾將趙孟頫、管道升及子趙雍的三段書跡裝為卷軸,命藏之秘書,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婦父子皆善書也。管道升有一首著名的《我儂詞》,據(jù)說趙孟頫50歲時想效仿當(dāng)時的名士納妾,又不好意思告訴老婆,老婆知道了,寫下這首詞,而趙孟頫在看了《我儂詞》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動了,從此再沒有提過納妾之事!段覂z詞》全文如下:“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diào)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qin,念二聲),死同一個槨(guo,念三聲)。”管道升相夫教子,傳承書香畫藝,栽培子孫后代,“趙氏一門”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個大畫家。趙雍、趙麟、趙彥正名冠一時。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獨厚。
趙孟頫晚年晉升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貴傾朝野,但趙孟頫以宋室后裔而入元為官,依然受擺布而不得施展抱負(fù),常因自慚而心情郁悶,故潛心于書畫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漁父詞》數(shù)首,勸其歸去。其一曰:“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fēng)弄月歸去休!”延祐五年,管道升腳氣病復(fù)發(fā),經(jīng)趙孟頫多次上書請求,次年四月,方得準(zhǔn)送夫人南歸。五月中旬,途經(jīng)山東臨清,管道升病逝于舟中。三年后,趙也去世。兩人合葬于湖州德清縣東衡山南麓。
值得一提的是《秋深帖》,縱26.9厘米、橫53.3厘米,字共計十八行,全帖為行書,其筆力扎實、體態(tài)修長,秀媚圓潤,暢朗勁健。
《秋深帖》整篇文字?jǐn)嗑、起筆不拘一格,結(jié)構(gòu)錯落有致,研讀觀賞之下,每一處的起筆、停頓、運勢,都有其章法,卻又化章法于無形,體現(xiàn)出書法家的藝術(shù)技巧達(dá)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這封家書以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寫道:“道升跪復(fù)嬸嬸夫人妝前,道升久不奉字,不勝馳想,秋深漸寒,計惟淑履請安。”當(dāng)時季節(jié)漸入深秋,書信表達(dá)了他們關(guān)心長輩的思念。信中還向嬸嬸講述了家里的親戚往來,“近尊堂太夫人與令侄吉師父,皆在此一再相會,想嬸嬸亦已知之”。
只是在這帖頁末尾的落款,字跡模糊,雖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卻一眼看得出是經(jīng)過涂改的。
趙孟頫與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專家認(rèn)為,《秋深帖》應(yīng)該是趙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寫。從字跡上看,《秋深帖》筆體溫和、典雅,正與趙孟頫的行書特點相契合。專家推測,可能是趙孟頫代夫人回復(fù)家信,而他信筆寫來一時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發(fā)覺之后,深愛妻子的趙孟頫覺得屬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連忙又改了過來。
至于《深秋貼》(或稱《代管道升札》)中的題名問題,是由于丈夫意識寫的興致勃勃,不小心題了自己的名字上去,因為這通手札寫的太漂亮了,自己也不舍得毀棄,便在名字上略作涂改,原文題字為趙孟頫的字——子昂,修改為道升(升在手札上為繁體字升)。手札可于《明前名人手札賞評》——靳永,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一書56頁中明顯看出,“道”字由“子”字修改而來,“升”字是由“昂”字修改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