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153? — 202),字本初,東漢大將軍、鄴侯、太尉。汝南汝陽(今河南周口西南)人。

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官至大將軍,其弟袁術(shù)則稱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謂“五世三公一帝王”。少折節(jié)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fā)。靈帝死,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宦官,事泄,何進被殺,袁紹率軍盡誅宦官,主持朝政。董卓專權(quán),袁紹政見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關東州郡牧守聯(lián)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關東軍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董卓不久被殺。關東軍內(nèi)部開始互相兼并。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后又奪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滅幽州公孫瓚。至此袁紹已據(jù)黃河下游四州,領眾數(shù)十萬,成為當時中國勢力最強的一方諸侯。不久袁紹被冊封為大將軍、太尉,領河北四州牧。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fā)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監(jiān)軍沮授、謀士田豐勸其進屯黎陽,據(jù)守黃河,以逸待勞,遣精騎以騷擾曹軍,俾不出3年可擊敗曹操。而以郭圖、審配為代表的一部分將領主張迅速決戰(zhàn)。袁紹采納后者的意見,五年,發(fā)布討曹檄文,率10萬大軍進軍黎陽。當年與曹操決戰(zhàn)于官渡,大敗,主力7萬多被消滅,只與其長子袁譚帶800多騎敗回河北。兩年后慚憤病死,諸子亦敗滅,所據(jù)之地盡并于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