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在《徙》這篇文章里寫道:舊時有個姓談的先生,雖然中了舉人,奈何考不中進士,只得回鄉(xiāng)教書。談先生的高徒名喚高鵬,只中了秀才。為了活下去,高鵬也開了私塾維持生計。 秀才手無縛雞之力,不能武,只能文,教書是一條出路,退一步講,即便自己時運不濟、榜上無名,學生有出息,那也臉上有光。
洛陽名士張青蓮就是模范。張青蓮乃清末孟津人,屢考不中。他的家人不能養(yǎng)他養(yǎng)到老,考功名的錢他得自己賺,所以他當了教書先生,并培養(yǎng)出了“洛陽最后一位進士”林東郊,他自個兒也在34歲那年考中了舉人。
有些讀書人,譬如《紅樓夢》里的賈雨村,本來已經當了官,卻被朝廷罷了官,迫于生計,只好去教書。這種教書先生的身份尊貴一些,常被富貴人家聘去當家庭教師。賈雨村因為當了千金小姐林黛玉的老師,交了好運,被賈政保薦,重新當了官。這樣的好運氣不常有。更多的落榜書生,只能一輩子當“孩子王”。
私塾按學生學習程度不同,分蒙館和經館。“蒙”,意指蒙昧、沒文化、不通事理。顧名思義,蒙館只管啟蒙教育,主要招收學童。經館,專門教人文史經略、寫八股文、考科舉,是“高級成人班”。 落榜秀才水平有限,一般只能當蒙館先生。高水平的私塾先生,比如張青蓮,則可以從啟蒙教育一直教到寫八股文,并把自己的科考經驗分享給學生。
不過,近代私塾多以蒙館為主,蒙館和經館的劃分沒有那么嚴格。 秀才教書,兩全其美,既可賺錢活命,又可借教書之便溫故而知新,繼續(xù)考功名。 張青蓮的老師也姓張。張老先生沒有學生的運氣好,張青蓮都中舉了,他還是一邊教書,一邊在功名路上死磕,一直考到70多歲,才中了舉人。這真是不爭饅頭爭口氣了:七八十歲的老頭,就算中舉,又有什么前途?
讀書人看不破這個謎局。窮秀才們認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要他們放下書本去殺豬賣肉,那是決計不可的。所以一旦時代變化,現(xiàn)實不給他們讀書的機會,就有人活不下去了。高鵬中秀才的第二年,國家“廢科舉,興學校”,斷了讀書人的功名路。于是“小縣城里增添了幾個瘋子”,有人投河自盡,有人跑到孔廟去哭。
與高鵬同時代的洛陽人李振九,乃“洛陽最后一名秀才”,心理承受能力較強。河南府廢科舉,創(chuàng)辦中學堂,李振九與時俱進,留校任教,后來當上了洛陽縣立第一小學校長;1929年,又被推選為洛陽縣立圖書館首任館長。
百無一用是書生——死腦筋的書生。有智商、有情商的書生,早晚都能派上用場,什么時候都有飯吃。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