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廟會,現(xiàn)在的年輕人容易想起農(nóng)村來。其實,舊時的老城老街上,廟會有很多。這當然與廟多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日常生活所需。老城的廟,粗粗說來,總有上百座了。拿南關來說,馬市街西有三圣堂,東有華藏寺;鳳化街有倒座關爺廟;貼廓巷有火神廟;呂氏街有僧王廟;華章街有黃爺廟;再往前走,洛河大堤旁有大(dài)王廟;東邊還有潞澤會館,叫關帝廟;菜市東街盡頭,向南還有一個大仙堂,其實也是廟。
廟多會多。老城當時從正月二十九大石橋財神廟會到九月十七南關大王廟會,幾乎月月有會,春季里,一個月之內(nèi)往往有好幾場。比如二月,初二是煤土坑財神廟會,初九是東南西北四關白衣閣同日廟會,十五是西關火神廟會,十九是南關火神廟會,二十五是北關先王廟會。三月,初三是西大街府城隍廟會,接下來的廟會一場連一場。
廟會的作用在舊時是很大的,一是祭祀神祗,二是唱戲娛樂,三是農(nóng)貿(mào)交易。祭祀,舊時為大事。關林廟會,最初是一年三會,即春祭(正月十三)、誕祭(五月十三)和秋祭(九月十三),后來發(fā)展到一月三會。城隍廟會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在過去,人們認為,城隍是城池的保護神和陰曹地府的統(tǒng)治者,所以位于西大街的府城隍廟會和位于豫通街的縣城隍廟會都是每年的大事。
隨著時代的進步,廟會祭祀的功能弱化了,娛樂和交易成了主要內(nèi)容。在幼年時,我曾隨著祖母和母親去過幾次廟會。西關壇角的煤土坑廟會,現(xiàn)在看不到了,但在我的記憶中,很是熱鬧。煤土坑附近有天壇和三清廟。
煤土坑的形成也很有意思。當時人們燒的是碎煤,煤和(huó)成煤餅,要兌三成左右的黃土,城里關外的人都到邙山腳下取土,甚至出現(xiàn)了專門賣煤土的小販。久而久之,那個地方就被人們叫作煤土坑。煤土坑廟會的會址從西關中州路上的花壇,一路向北,到鐵道旁邊。有些賣葦席和麻稈箔子的,甚至把貨擺到了鐵道以北的木材公司附近。近一里地的廟會上,各色農(nóng)具、百貨土產(chǎn),應有盡有,再加上串會的各色小吃,香氣四溢,跟著大人逛廟會,簡直比過年還高興。
有關時光旅行的故事,總能引發(fā)人們津…[詳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