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城市街道命名的意義及特點
http://www.zfkbjt.com 添加時間:2014/5/27 8:58:36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開封,是歷史文化名城,不少街道名稱從古至今仍然使用,彰顯著開封的古城特色。但由于其歷經水患兵燹,數次經受毀滅性災難,又有許多古老的地名沒有留存下來,F(xiàn)今市區(qū)的500多條街道中,主要有現(xiàn)代特色的地名,有明、清時期的地名,還有民國時期的地名,個別甚至有北宋時期的地名。
一、命名地名的意義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有專家解釋為是地表之上相對獨立的地理實體的語言符號。具體到開封市區(qū),地處豫東平原,主要地名類別有街道、村莊、居民小區(qū)等,行政區(qū)域、河流、湖泊、重要的人工建筑、紀念地、古遺址、鐵路、公路、渡口、風景區(qū)等名稱也在地名范疇。在市區(qū)內,使用頻率最高的地名,主要是街道名,不但涉及到所有黨政機關、部隊、企事業(yè)單位,還涉及到市民住址、身份證、戶口本、房證等,人們每天都在使用。不難想象,一個若大的城市,如果沒有地名,將會無法管理。如果地名命名不科學,不規(guī)范,不便于使用,誰想命名就命名,隨心所欲地稱呼,將會給人們帶來諸多麻煩?偠灾孛拿饕菫楸阌趪倚姓芾怼⑷藗兩a、生活和社會交往的需要。
地名的來歷和含義,是地名命名的因由或理據,所以地名不光具有指位性,還包括想表達的思想和審美觀念。同時,地名是供整個社會使用的,人們命名地理實體,要突出實用性、指位性,以此地理實體區(qū)別于其他地理實體,地名含義還要代表命名人的意愿等。按照現(xiàn)代地名學要求,解釋每一個地名,要求解釋五要素,即:音(地名讀音)、形(字形或如何寫)、義(含義)、位(位置)、類(地名的類別)。如馬道街條目:
馬道街[Madao Jie] 在開封市區(qū)中部,屬鼓樓區(qū)。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北至鼓樓廣場,長441米,寬18米,花崗巖路面。明代,因街內駐有防衛(wèi)快班(馬隊),故名馬道街。這是對一個地名最簡單的解釋,還不包括地理實體現(xiàn)狀及歷史沿革等內容。地名一般包括兩部分,即專名和通名,“馬道”二字,是地名的專名部分,“街”是通名部分,代表地名的類別。
二、開封城不同時期的地名
北宋開封的街道有:東華門街(位置有變)、曹門大街(北宋時也稱舊曹門街)、土街(北宋稱土市子街)、皮場街(明代改稱皮場公胡同、后訛稱裴場公胡同)、宋門大街(民國時改稱自由路)等。
明清時開封的街道比較多,以鼓樓區(qū)臥龍街道辦事處轄區(qū)內的街道為例,有:
臥龍街:宋代街內建有元帝廟,俗稱五龍宮廟。明代稱老五龍宮街,清代屬祥符縣城第一隅,訛稱臥龍街。1927年馮玉祥主豫時,開街將廟拆除,1935年改稱共和路南段,1945年8月改名中正路,1948年10月開封解放,復稱臥龍街。
大袁坑沿街:位于市區(qū)中部,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東段西口,北至南爐坊胡同東口,與吳勝角街南口緊連。長304米,寬157米,瀝青路面,門牌1-118號。明代,街中有一著名妓院—富樂院。明末水淹開封,此處為水坑,后臨坑蓋房成街稱院坑沿街。清乾隆《祥符縣志》載:“院坑沿—屬第二隅”,光緒年間《祥符縣志》載:“袁坑沿—屬第一隅”,1935年曾名共和路南段。解放后因區(qū)別其東側的小袁坑沿街,故名。2007年改稱解放路吳勝角段。
吳勝角街:位于市區(qū)中部,南北走向,南以南爐坊胡同東口為界與大袁坑沿街緊接,北至鼓樓街東口,與南土街南口相對,與其東側的學院門街西口形成十字口。長171米,寬15.75米,瀝青路面,門牌1-53號。明代,街北端路西有五圣祠,街稱五圣角,清康熙年間更名吳勝角,光緒年間屬祥符縣城第二隅,民國時改稱共和路南段,建國后復稱今名。2007年改稱解放路吳勝角段。
另外清代還有:南光明街、油坊胡同、東半截街、棗園街、三光胡同、東蔡河灣街、西蔡河灣街、明照胡同、太白胡同、棗園街、橋南街、老君堂街等。
民國初期,馮玉祥將軍主政河南,對省會開封的城市建設非常關注,對城市街道實施了一定的改造,命名更名的街道有:自由路、博愛胡同、平等街(已并入曹門大街)、維新街、四維街、三民胡同、平民村街、民享街、民生街、民有街、中山路等,給當時的開封街道賦予了新的含義。
現(xiàn)代地名主要指建國后命名更名的地名,在開封市區(qū),現(xiàn)代地名所占比例不大。如龍亭北路、體育路、包公湖北路、金明大道、金明西街、集英街、公園路、汴京路、迎賓路、向陽路、育紅街、工農路、益農街、建設路、青年路、文明街、鄭汴路等,這些街道大部分不在開封城內,不再一一列舉。
三、開封市區(qū)地名命名特點
開封城作為七朝古都,長期以來又是省、府、縣三級政權的駐地,是區(qū)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其地名命名多種多樣,基本上涵蓋了我國城市地名的各種命名方法。
一是記述性命名。以街道駐有某機構、單位或街道附近有某建筑物而命名,便于記憶和查找。以官府命名。如開封縣街(曾為開封縣衙所在地)、徐府街(明代徐達裔孫府第)、前營門街(清游擊營署所在地)、河道街(清代省河道署所在地)、省府前街(民國時期省政府所在地)、法院街(民國時期地方法院所在地)、法院后街(民國時期省法院所在地)、財政廳東街(民國時期省財政廳東側)、理事廳街、八府倉街、省府前街、省府西街等;以學院、學校命名。如學院門街、學堂門街、文廟街、明倫街、維中前街、維中后街(因民國時期的維新中學而命名)等;以寺廟命名。如鐵娘娘廟街、玉皇廟街、老君堂中街、鐵佛寺街、卷棚廟街、家廟前街、文殊寺街、白衣閣街、觀前街、孝嚴寺街、無梁廟街、泰山廟街、城隍廟街、城隍廟后街、無梁庵街等。這類地名在開封還有很多;以城門命名。如曹門大街、西門大街、新門關街、宋門關大街、曹門南街等;以橋命名。如磚橋街、板橋街、惠濟橋街、穆家橋街、惠橋里街等。以交通設施命名。如東閘口街、西閘口街、機場北路、機場西路、隴海新村(街道)、鐵路北沿街、鐵路南沿街等。
二是表達某種意愿,賦予某種含義而命名。這種命名方法往往帶有時代色彩。取自生產、建設、發(fā)展含義的。如建設路、工農路、益農街、勤農街、生產后街、成功街、大興街等;取自進步、積極向上含義的。如自由路、博愛胡同、平等街、民享街、民生街、新政北街、前新華街、南聚奎巷、復興北街、宏學街、建安街、育新街、育紅街等;取自文明、祥和、安康含義的。如文明街、迎賓路、幸福街、祥和苑、賢人巷、太平南街、清凈街、朝陽胡同、陽光街、五福路、安康路、安順路(西區(qū)新命名道路)等;有紀念意義的。如中山路、五一路。
三是以地理特征命名。以相鄰某地理實體位置命名。如東順城街、順城北街、順河北街、洪河沿街、濱河路、河沿街、大袁坑沿街等,以臨近城墻或河道命名;以地處某地理位置命名。如內環(huán)東路,原城內的惠濟河道被改為暗河后,地面上原河道形成道路,稱內環(huán)路。西關街、新門關街、宋門關大街、宋門關中街、宋門關南街等,以地處的城關位置命名。另外還有西支河街、西坡街、東蔡河灣街、胭脂河街、后河街、包公湖北路、西環(huán)城路等;以街道特征命名。如四通巷,由幾條小巷組成,分別有4個出口,故名。轆轤灣街、小轆轤灣、東半截街、西半截街、半截街、東拐街等,以街道大致形狀命名,這類街道較少。
四是以經濟特征命名。以商店、商場命名的。南書店街、北書店街、山貨店街、商場后街、城西商場街;以作坊、行業(yè)命名的。黑墨胡同、醬醋胡同、大紙坊街、小紙坊街、炭場胡同、油坊胡同、前炒米胡同、燒雞胡同、當鋪胡同、刷絨街、打線胡同、水車胡同、鏇匠胡同、磨盤街、弓箭街;以市場命名的。鵓鴿市街、草市街、菜市街、柴火市街、馬市街、北羊市街、魚市口街、柴火市街;以企業(yè)命名。如酒廠路,20世紀50年代所修,因通開封酒廠命名,是以企業(yè)名作地名。另外還有木廠街、材料場街、木料廠街、西貨場街、大昌街等。
五是以花草、樹木和苑、園等命名。在市區(qū)街道中,如花園街、棗園街、杏花園街、翠園路、蘋果園中路、梁苑路、馬齒莧街、香椿園街、槐樹院前街、林蔭胡同等。
六是以軍營、驛站、郵鋪等命名。在市區(qū)的街道中,如一營房街、二營東街、四營房街、營街、三里堡街等。
七是以姓氏命名。如王家胡同、侯家胡同、屈家胡同、南劉府胡同、北劉府胡同、小黃家胡同、大黃家胡同、惠家胡同 、劉家胡同等。
八是以古城、古遺址、古代和近代建筑物命名。以古城命名,在市區(qū)街道中,如大梁路、魏都路、宋城路、東京大道、金明大道、汴京路等。另外,開封為七朝古都,用朝代命名的有魏都路、漢興路、晉安路。以古建筑命名的有鼓樓街、西小閣街、柯家樓街、紅陽樓西街等。
九是以地名專名加方位、數字等方法命名。在市區(qū)的街道中,也有此類地名,如生產前、中、后街,南、北劉府胡同,南、北教經胡同,一、二、三、四道胡同,東、西半截街和半截街,西后街、東后街,北西后街及北西后一、二、三、四街,鐵塔一、二、三、四、五、六街,東一、二、三、四、五道街等,開封新區(qū)的一至十三大街是最近幾年命名的。
十是以居民小區(qū)或村莊名命名。伴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fā)展,部分村莊逐漸成為市區(qū)的組成部分,村莊名轉化為街道名,一些較大的居民區(qū)內也有街道,用小區(qū)名命名。如翠園小區(qū)里的翠園路、翠園中街、翠園東街、翠園北街,梁苑小區(qū)的梁苑路,蘋果園小區(qū)的蘋果園中、南、北、東路。以村莊命名街道的有小辛莊街、小郭屯街、曹屯街、大郭屯街、貢莊街、侯莊街、蔡屯路、大王屯東街、大王屯北街、赫屯街、赫屯南街、蔡屯東街、蔡屯西街、大花園街(大花園為村名)、三教堂街(三教堂為村名)等。
十一是以自然地理實體或人文地理實體命名。如黃河大街,以黃河命名;夷山大街,以古代開封城內有夷山命名,是以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命名。另外現(xiàn)今保留的還有惠濟河北東岸街、惠濟河南東岸街,是借助河道名命名。鄭汴路(為鄭汴公路一段)用鄭州、開封兩市名的簡稱作專名命名。南京巷,清代因經營南京、廣州雜貨的商人聚居該街,故名。開封地處平原,除黃河外,沒有名山大川,這類地名較少。
另外,以人名作地名也是一種命名方法。開封市區(qū)的街道中僅有中山路,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于民國初期命名的,全國許多城市都有中山路。在市屬5個縣中,有一些以人名、職官名命名的村莊,是古代遺留的地名。國務院1986年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明確規(guī)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所以此種命名方法很少使用。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市區(qū)出現(xiàn)不少新建居民區(qū)。除新規(guī)劃地域內的新建街道和居民小區(qū)外,舊城改造中也有部分街道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些大型商場或居民小區(qū)。社會不斷發(fā)展,新地名不斷出現(xiàn),不但需要及時命名,還要嚴格按照地名管理法規(guī)命名,地名的使用以市政府或民政部門批準的地名為準?傊孛裱“尊重歷史、照顧習慣、含義健康、內涵優(yōu)美、體現(xiàn)規(guī)劃、突出特點、好找好記、方便管理”的32字命名原則,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fā),突出開封古城特色,為開封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才是管好地名的根本目的。
(作者:裴 云 責任編輯:徐鵬)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