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的較量,實際上是人才的較量,說到底是智謀的較量;三國故事之所以精彩,說到底是天下才智的大碰撞。三國風云波瀾壯闊,那是許昌人在推波助瀾;三國文化的輝煌燦爛,有咱許昌人在重彩描繪。三國文化的永恒,是咱許昌人智慧的永恒。三國歷史的精華,說到底是許昌人在歷史上留下的精華。在那個時期,許昌籍的人才流向哪里,那里就會所向披靡,戰(zhàn)無不勝。誰失去了許昌籍的人才,誰就會走向衰落,乃至滅亡。
僅潁川三長的后代子孫們,都是那個時代的重量級人物,明星級人物,比他們的父輩和祖輩在歷史舞臺上要活躍的多,出色的多。曹操陣營里的的人才格局,最基本的人才來源,文臣以許昌人為主,武將以亳州人為主。也就是許昌人出點子,亳州人沖鋒陷陣。你看曹操身邊的四大謀士,前三位都是許昌人。他們是荀彧、荀攸、郭嘉。
到后來的與諸葛亮斗智斗勇的司馬懿還是許昌人荀彧向曹操推薦的。
后來許昌的荀彧、荀攸、郭嘉先后去世了,曹操就三下求賢令招人才。甚至對人才的要求的標準降到最低點——“唯才是舉”。因為曹操知道,再想找到象許昌籍才德兼?zhèn)溥@樣優(yōu)秀的人才是很難的,也就是只要有某個方面的才能就行,哪怕品行差點也無所謂。但就是這樣,自從許昌的三個謀士死了之后,曹操很少再打過大勝仗。他失去了潁川謀士,他也就失去了統(tǒng)一全國的機會。
當然,劉備也深深知道只靠他結義的劉關張是成不了大事的,只能是拋妻舍子的到處流竄,被動挨打。所以當徐庶一到劉氏集團,就讓劉備打一個大勝仗。破了曹軍的“八門金鎖陣”,計襲樊城。讓劉備嘗到了人才的甜頭。后來徐庶又被曹操挖走了。徐庶也回許昌來到了曹操陣營。徐庶是誰,因為他也是許昌人,就是現(xiàn)在長葛人。
劉備在三國英雄中是最會作秀的人。所以,徐庶走的時候,劉備就拿出他的殺手锏——哭?薜哪墙型,是淚如雨下。徐庶一看,一大老爺們身份高貴的劉皇叔哭成這,太感動人了。劉備的眼淚把徐庶的心泡軟了。于是又回馬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這就是“三國演義”第36回“元直走馬薦諸葛”中的故事)。他還怕諸葛亮不肯出山,就又親自到臥龍崗做諸葛亮的思想工作。試想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還怎么玩,在英雄輩出的年代,他肯定玩不轉。
但《三國演義》中大肆宣揚諸葛亮的智謀,把他描繪成了一個智慧之神,而我們潁川籍的謀士卻因為他不喜歡曹操而往往被一筆帶過。這對許昌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好在有陳壽的《三國志》還是讓我們認識了許昌人的智慧和謀略。
今天咱就先認識一下曹操身邊許昌籍的三大謀士。
我們就先認識一下荀彧。荀彧是前面我們講的潁川四長之一的荀淑的親孫子。
曹操評價荀彧,說“荀彧,吾子房也”。( 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漢初三杰”之一。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其實,荀彧遠不止是是曹操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子房”,他更是曹操識人薦賢的”伯樂”。
曹操通過荀彧這座橋梁,與整個潁川郡的士人都建立了聯(lián)系。為什么呢?
常言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交朋友也是事業(yè)人生成功的關鍵。由于荀家的家教和家庭影響,使荀彧周圍聚集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才。他們中間可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當曹操讓他推舉人才時,他僅向曹操推薦的許昌籍的人才就有十多位,象非常著名的有戲志才、荀攸、郭嘉、鐘繇、陳群等人。經(jīng)荀彧的推薦而終為卿相的,就有十數(shù)人,其中有司馬懿、荀攸、鐘繇、陳群、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等人。
是不是荀彧只推薦他的老鄉(xiāng)呢?如果這樣,那就有點結黨營私之嫌了。曹操是不會用他。
有一個典故叫“隔墻知賢”。建安年間,有個叫杜畿(ji)的年輕人來到許都,寄宿在老朋友耿紀家中,二人長談了一夜。當時荀彧與耿紀住隔壁,荀彧夜間聽到了他們的談話,知道他才識過人。于是第二天一早就派人來找耿紀,說:有治理國家的大人才而不推薦出來,豈不是白白吃俸祿?在耿紀的引薦下,荀彧與杜畿相見,二人談吐甚為投機,就把他推薦給了曹操,曹操任命杜畿做了太守。杜畿確有“蕭何定關中”之才,他鎮(zhèn)守河東十六年,政績最佳,百姓勤農,家家豐實,民無異心。
荀彧推薦給曹操的人,對于曹、魏事業(yè)的發(fā)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荀彧推薦的都是有真才實學之人。
荀彧還向曹操推薦過一個叫仲長統(tǒng)的人。這個人是個書呆子,整天都在思考政治和哲學。著有《昌學》一書,濃縮了他的思想精華,是古代哲學史和思想史上里程碑的著作。
三國時期,曹操因為有了荀彧,成了他人才大豐收的時期。
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一個諸葛亮,就只有一個諸葛亮。所以就是累死了諸葛亮,劉備集團也沒有成就什么大事。而曹操請的荀彧,卻由一個人才變成了一個人才集團,有一代人變成了為曹魏江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才庫。
作為曹操的首席幕僚。舉凡軍國大事,重大決策,他的計謀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曹操稱其為“大賢君子”,數(shù)次上表,為其加官晉爵。但荀彧很低調,常辭不受。有時實在辭不了了,就讓荀攸幫著他辭掉。
美男“荀令”
荀彧不僅有才有德,他還有貌。他是那個時期有名的大帥哥,美男子,長得玉樹臨風,儀表堂堂。他還很講究,他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佩戴香囊,香氣很濃郁,時間長了,身上總是香噴噴的。有次荀彧到別人家坐了一會兒,等他走后香氣三天都不散。荀彧當時是曹操的尚書令,別人都尊稱他“荀令”,他的香囊就成為一個品牌,“荀令香”。這一品牌被朝中的大臣追捧了很久。
所以在當時士人們的心目中荀彧就是他們的領袖。
荀彧和曹操和曹洪還是兒女親家,曹家的女兒是荀家的媳婦。
建安17年(212年),荀彧50歲時,病逝于壽春。
蘇東坡評價荀彧是:他的才華似張良,品德似伯夷。
神機妙算的是郭嘉
曹操對郭嘉的評價是:“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郭嘉,字奉孝,是許昌禹州人郭連村人。郭嘉是曹操最喜愛也是最得力的謀士?梢哉f,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孫吳”。其中因為有郭嘉為其運籌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話來說: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建安13年,郭嘉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病逝了,享年38歲。郭嘉追隨曹操共十一年。在這十一年中,郭嘉為曹操出了不少的計謀,無一失算。所以人們都認為郭嘉料事如神的能力有時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
我們舉一個例子。
對孫策的預測。當時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時,孫策趁勢來攻,大家都感到擔心,但郭嘉卻說孫策不足為慮,因為此人“輕而無備”,也就是干什么事拍板很快,喜歡激動,但準備工作做得很差。郭嘉認為孫策即使有百萬之眾,也無異于一個人獨行中原,沒有什么可以擔心的。
如果這話是泛泛而論的話,那么下面的話就有點讓人不可思議了。郭嘉接著說:“如果刺客出現(xiàn),一個人就能把孫策搞定了。依我看,此人不會長久,必死于匹夫之手。”結果正如郭嘉預料的一樣,不久孫策就被許貢的門客刺殺了。
類似的事情還有幾件,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有時候會認為這是寫史的人編出來的,只為突出郭嘉的判斷力而已,世界上根本就沒有能未卜先知的人。
但仔細想想,也許有另外的原因,郭嘉確實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只是這不是來自于他的特異功能,而是來自于另一項基本功:情報工作和善于研究分析。
因為郭嘉自二十歲起就隱名埋姓,秘密結交天下英豪,不與俗人交往,以至于大多數(shù)人并不了解他。有人甚至推斷,郭嘉是負責情報工作的,所以他得到的信息最多、最快,他的判斷也最準。
但這一神算專家38歲卻死了。這怎么不讓曹操感到無比悲傷。
此前,曹操在戰(zhàn)場上失去過兒子、侄子,失去過典韋這樣的心腹愛將,也失去過鮑信那樣的親密戰(zhàn)友,每一次他都很悲痛,但都沒有這一次這么傷心。曹操不僅親自參加了郭嘉的追悼會,在追悼會上,曹操對荀彧說:你們的年齡和我差不多,只有奉孝年紀最小。等平定天下了,本想把后事托付于他,不想他卻中年夭折,這難道是命運嗎?
在曹操身邊的謀士中,曹操最喜歡和信賴的就是郭奉孝。他曾對人說:“只有奉孝最知道我和了解我的想法。”
郭嘉是荀彧推薦來的,曹操一想起郭嘉,就給荀彧寫信,懷念郭嘉的功勞,信中說:郭嘉在我的心里永遠也抹不去了。他對時事、軍事的見解,超過了所有的人。
還沒有哪一個人的死讓曹操如此傷心,如此念念不忘。如果論智謀、見識和兵法,能超過曹操的人本來就不多,曹操唯獨對這個小他十多歲的年輕人贊賞有加,可見郭嘉確實是能力超群。
208年,曹操兵敗赤壁,此時他又想起了郭嘉,嘆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這就是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外愚內智的是荀攸
曹操對荀攸的評價:“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意思是公達,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夠得與他議事,天下有什么可憂慮的呢!這表現(xiàn)了曹操對他的嘉許和信任。
荀攸和荀彧是沒出五服的叔侄關系。侄子荀攸比叔叔荀彧大六歲。荀攸從小失去父母,是跟著祖父和叔父長大的。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于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之一。他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12次,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制勝,成為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
曹操打張繡的教訓。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隨曹操征討張繡。那時候荀攸剛到曹操陣營,還不是很全面的了解荀攸。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很不利,就對曹操說:“張繡與劉表聯(lián)合,互為犄角之勢,但是張繡人馬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繡分裂。我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劉表必拼死相救,我軍不易取勝。那時就會形成進退維谷之勢。”
曹操沒聽勸告,出兵對張繡作戰(zhàn),劉表果然發(fā)兵相救,曹軍失利,曹操幾乎死在那里。
后來,曹操對荀攸說:“沒有用你的計策才至如此。”從此,曹操對荀攸言聽計從,甚為倚重,再也不敢輕易否定他的意見了。
曹操曾把自己的接班人曹丕托付給了荀攸,并告誡兒子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你當盡禮敬之。”曹丕對曹操的話銘記在心。荀攸生病,曹丕經(jīng)常在床前問候,像對父親一樣地尊敬他。
荀攸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他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xiàn)在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中,也表現(xiàn)在安身立業(yè)、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復雜關系,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wěn)定,立于不敗之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稱他是“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 曹操表奏天子為荀攸請功說:“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
這就是許昌的謀士們。但許昌的人才遠不只這三位。還有開達理干的是鐘繇、善于屯田的是棗祗、笑林始祖是邯鄲淳、清流雅望的是陳群、剛亮公直的是辛毗(pi)、忠貞不二的是辛評、走馬薦諸葛的是徐庶、與七子齊名的是繁(婆)欽、水鏡先生司馬徽等三十多位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馳騁拼搏有一定影響力的許昌人。他們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凡的業(yè)績和突出的貢獻。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