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司六局
http://www.zfkbjt.com 添加時間:2017/9/18 10:10:35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描寫臨安生活,給我們對四司六局的兩種定性做了個確證,他說:“官府貴家置四司六局,各有所掌,故宴席排當,凡事整齊。都下街市亦有之,常時人戶,每遇禮席,以錢倩之,皆可辦也。”即四司六局在從屬性質(zhì)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官宦富貴人家常設的,一種是脫離任何家庭而獨立,可以給所有雇主提供服務的。
四司六局走紅于兩宋都城。北宋東京每逢八月必有秋社,從宗祠到行會,從官學到私塾,從寺院到衙門,都有自己的秋社活動,一般都要請演雜劇以及舉辦酒宴,俗稱“社會”。“社會”是公共活動,參與者多,酒宴規(guī)模大,宴席上禮節(jié)也多,就需要四司六局來幫忙,于是大戶挑頭湊份子,花錢雇一幫果子局、排辦局的人來,既省心省力又顯得齊整排場。南宋臨安府也是一樣,凡春社、秋社、重午、端陽等聚會,民間娶親喪葬動土建房等酒席以及衙門同僚的春宴、進士們的鹿鳴宴、舉子們的同年宴,皇帝和皇太后生日時舉辦的滿散祝壽宴,諸如此類的大型公私宴會,一般都會有四司六局提供服務。當然,像皇帝皇太后生日那種宴會,其四司六局就是宮廷常設的,倒也不必跑到街上去雇請。
四司六局的來歷
事實上,四司六局最初就是宮廷的發(fā)明,如果沿著歷史的長河往源頭追溯,就能一直追溯到大隋朝。《北史》卷13有記載,說隋煬帝楊廣嫌他老爸設計的宮廷生活不夠舒坦,自己重新搞了一套服務系統(tǒng),其中就有四司六局。彼時四司是在六局之下,而六局則包括尚宮局、尚儀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寢局、尚工局。簡單地說,尚宮局負責后宮的門戶安全、后妃女官宮女太監(jiān)等人員的名額統(tǒng)計以及向楊廣傳遞大臣們的奏章;尚儀局負責保管書籍、調(diào)諧音律以及制定儀禮;尚服局負責幫皇帝和后妃整理衣飾以及掌管御前儀仗;尚食局負責皇帝的餐飲和醫(yī)藥;尚寢局負責床席帷帳、宮廷清潔,也管理御花園;尚工局負責宮廷營造、御服裁制、珠寶加工等。每局下面又各設四司,如尚宮局下又有司言、司簿、司正、司闈,尚食局下又有司膳、司醖、司藥、司饎。所以說,四司六局最初實為六局二十四司,主要是給皇帝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常設組織。
到了唐朝,姓李的那幫皇帝覺得前朝宮廷生活過得挺刺激,就把楊廣那套系統(tǒng)復制過來,仍然在宮廷內(nèi)設六局,仍然在六局下設四司,只是做了小小改動,把尚宮局去掉,補上了尚乘局,把尚寢局去掉,改成了尚舍局。此時尚舍局已有帳設司,初具宋朝四司的雛形(見《舊唐書》卷48)。
宮廷內(nèi)的六局系統(tǒng)好似接力棒,先由隋煬帝傳給唐朝,唐朝皇帝們沖刺了一段,又把它傳遞給五代,五代瞎跑亂撞了沒幾步,又把它交給了宋朝,于是宋朝宮廷把六局變成了尚食、尚藥、尚輦、尚醞、尚舍和尚衣。“醞”就是釀酒,“食”就是吃飯,六局當中,倒有兩個跟吃喝有關(guān)(見《東京夢華錄》卷1)。當接力棒傳給五代十國的時候,尾大難掉的節(jié)度使們就在衣食起居上模仿起了皇帝,皇帝有四司六局,他們也要有四司六局,再后來,連開府建衙的地方官都趕了潮流,四司六局在晚唐以后花開處處,而名稱也隨著模仿者的更改而不斷變化。
平民意識濃厚的宋朝則更進一步,四司六局不僅可以盛行于王公府邸豪門大戶,也可以從所有依附關(guān)系中揭竿而起,獨立成一個個勞務組織,為所有的人服務。前提是,只要您掏得起錢。說到這兒我想起那句被念爛了的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四司六局這只燕子并不是主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而是跟風意識和商品經(jīng)濟雙重引誘的結(jié)果。
[1][2]
(作者:李開周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