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陜州區(qū):地坑院里游人醉
http://www.zfkbjt.com 添加時間:2016/11/21 來源:人民網(wǎng) 點擊次數(shù):

“走一嶺,又一洼,那洼里住了一個好人家.....”
未到地坑院,先聞鑼鼓書。
一陣開場鑼,游客便從四面八方涌來,原本不大的18號院瞬間被圍得嚴嚴實實!胺沁z”傳承人秦仙綢說一段,唱一段,一陣鑼鼓。八九個人一個班,鼓樂齊鳴,震人心弦。
陜州土塬變美了,變精致了。地坑院更秀了,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這一真實寫照,似乎已經(jīng)過時。
地坑院活了。22座原生態(tài)院落被人為相互連通,每個院子都形成一個主題。沉睡千年的地坑院如一位美麗新娘,撩開了她迷人的面紗。
地坑院火了。僅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就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22.9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119.5萬元。
如今,地坑院成了三門峽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名片。
千年“深閨”幾多迷?
頭一次走進地坑院,一定有意想不到的美!抬頭仰看,一方天地,卻覺得離天尤近,藍天框了一個院子。從空中鳥瞰,地坑院猶如雕刻在大地上的一個個“回”字,時刻在等待著、召喚著每一顆遠走的心。
地坑院起源于人類早期穴居,據(jù)專家考證,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陜塬先民平地掘坑,依穴而居,薪火相傳。深藏大地之中的地坑院民居,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jié)晶。
她被譽為“地下的四合院”、“世界生土建筑的絕妙之筆”、“人類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已入選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
20世紀前期,德國人魯?shù)婪蛩够凇稕]有建筑師的建筑》一書中,最早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的地坑院。從那時起,陜州地坑院便以“神奇、神秘”享譽中外。
作為中國六大傳統(tǒng)建筑之首的生土建筑,地坑院是人類從原始社會邁向文明社會的有力佐證之一,是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在三門峽,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現(xiàn)存還有人居住的最早的院子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庭院深深深幾許,建造這樣一處四壁高聳,窯洞深深的地坑院,可沒那么簡單。
村里的老人說,要先在平地開挖一個10多米見方、6米多深的天井,從一邊挖個1米多寬的坡道作為入戶通道。然后在天井的四壁開窯洞,臥室、廚房、倉庫,甚至連牲口棚都一應(yīng)俱全,一個隱藏在地下的院落就這樣建成了。
陜州地處黃土高原東端,地下水位低,土質(zhì)結(jié)構(gòu)緊密,具有抗壓、抗震、抗堿作用。地坑院也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人稱“天然空調(diào),恒溫住宅”。
地坑院的建造也十分講究,要看風水。當?shù)乩显捳f:“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輩輩吃不完!崩习傩找馈帮L水流脈”,來確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一般圍繞陰陽的八個方位,選取正東、正南、正北和正西來建造。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人們相繼進城尋求好生活,當?shù)睾芏嗑用耜懤m(xù)搬離。有的院子被填平,有的久無人居而坍塌......地坑院慢慢被掩沒在荒草枯枝間,只有一些老人堅守著居住了幾代人的古老院落。
直到近年來,三門峽探索綠色轉(zhuǎn)型發(fā)展的新路子,地坑院才像塵封的窖酒醇香四溢。
(作者:網(wǎng)絡(luò)來源 責任編輯:zsk)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