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文縟節(jié)“孝道為先”,婚禮實際是禮儀道德教化
“百善孝為先”。在溱洧婚俗繁瑣的禮節(jié)和程序中,孝道擺在了最突出的位置上。
對新郎而言,他在迎娶之前,先祭拜自己的祖先和父母,然后再到女方家里祭祖拜父母。在女方家里,專門有一道“獻哺生裙”的禮節(jié),即男方接親人員入座以后,新娘的奶奶要和新郎客們打招呼,新郎要拿出一件新衣服,雙手獻給老人,以感謝老人從小照看新娘的養(yǎng)育之恩。
在迎娶儀式結束之后的第二天,一大早,新郎的家人要對新娘進行廚房手藝測試。一般是由婆婆將新媳婦送入廚房,和面,并搟上一劑面條,要求新娘一刀切到頭,不能斷,既有寓意久遠綿長的意義,也有考驗媳婦茶飯功夫的意思。吃罷早飯,就由公婆帶領新婚夫婦,到祖墳上墳、燒紙叩頭,認識先祖,算是新娘歸宗認祖,徹底成為夫家一員。
從墳上回來,新婚夫婦還要到同姓長輩宗親家,挨門順序,從長到幼,叩頭認親,一般要送上鞋襪衣服作見面禮,長輩要還禮送上紅包。
認罷同宗長輩,新婚夫婦還要跟著抬禮盒的,帶上大禮(20個大蒸饃)或小禮(30個小蒸饃),一根禮條到姥娘舅家認親。新郎帶著新娘給親人挨個叩頭,送上親手做的鞋襪,以示孝敬。
婚姻習俗中,那些繁縟的儀式和禮節(jié),一招一式實際上起到禮儀道德的宣傳教化作用。它讓新婚夫婦深深領悟到成婚是人生的轉折,對長者、祖宗和神靈要無限地忠誠和孝敬,它讓觀看的人領悟到人生禮儀的至誠至敬。這種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禮教方式和制度,其傳承和教育作用是巨大而又深遠的。也正是因為此,溱洧習俗成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古老的婚俗已被現(xiàn)代生活改變
在過去的3000多年傳承過程中,溱洧婚俗變動并不是很大,但近代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飛躍發(fā)展,婚俗習慣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譬如,帽帶插花的喜慶紅服,已被白色的婚紗取代。高頭大馬或三乘紅轎的迎娶工具,也被豪華的車隊代替。
溱洧地區(qū)包括新密、新鄭和登封等地,溱洧婚俗是早期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民族古代婚姻禮俗的遺存,是中原婚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據(jù)史料記載,在伏羲時代,漢民族即有男女嫁娶的禮儀,人們普遍認為婚姻制度起源于伏羲時代,形成于黃帝時期,五帝夏商已完備,自周代開始,禮樂婚姻制度日趨規(guī)范,有六儀之繁。溱洧婚俗,是周代的“六禮之儀”之一,延續(xù)至今已有3000多年。
溱洧婚俗,全面而又詳盡地保留了中華民族婚姻禮制中的‘六禮’制度,是解釋漢民族婚俗‘六禮’制度的活字典。這對于研究漢民族婚姻習俗的發(fā)展和演變、民間禮俗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耕織文明的關系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加上西方生活方式的入侵,傳承3000余年的溱洧婚俗距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亟待我們去做進一步的搶救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