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莊楚墓”背后之詭譎風(fēng)云
http://www.zfkbjt.com 添加時間:2008-8-28 來源:大河網(wǎng)大河報 點擊次數(shù):
2005年11月20日,郭莊楚墓一號墓的主棺終于打開。墓中雖已出現(xiàn)部分兵器,但被稱為“鎮(zhèn)墓之寶”的青銅劍卻未躍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郭莊楚墓發(fā)掘總指揮馬俊才的眼簾。
楚人好戰(zhàn),男子佩劍為時尚,考古發(fā)現(xiàn)中,“半數(shù)楚墓出土青銅兵器”。楚制兵器做工精致。河南固始白獅子地一號墓出土的銅劍有血槽設(shè)計,殺傷力大增。傳世或出土的古劍中,吳越銅劍堪稱精美,但春秋楚墓出土的銅劍毫不遜色。而楚墓中出土的鐵劍和鋼劍,中原各國和吳越更望塵莫及。楚制兵器向今人展示的是一個實用與美觀高度統(tǒng)一的青銅藝術(shù)世界。
《左傳》中記載的“履及劍及”的故事,可以佐證劍在楚人心中的地位。公元前595年,楚莊王因為徐國慫恿宋國殺了楚的使臣,盛怒之下,連鞋子都沒有穿,劍也忘了掛在身上,光著腳板跑出宮去,準(zhǔn)備親自征討徐國,侍從趕緊提了劍與鞋子追了上去。在當(dāng)時,國君不掛劍與不穿鞋,都是有失身份與體面的。名劍成為楚國達官貴族必備飾物,有點像今天的新貴追逐頂級名表。
正因為此,馬俊才在主棺發(fā)掘過程中,一直在尋找墓主人的寶劍。
劍在何處呢?
終于,在棺底厚一米多的積沙里,一把罕見的玉柄青銅劍露出崢嶸。
馬俊才對這把劍印象太深了,“由劍柄和劍身兩部分組成,通身發(fā)黑,某些地方還顯露著綠色的銅銹。這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比多發(fā)掘出兩件鼎還讓人高興”。
除了劍,楚國還十分重視對弓箭的研制,河南淅川下寺春秋墓群中,出土銅鏃80件,有鏃身帶雙翼的,也有三棱形無翼的。至于楚王所用的弓就更為講究,有“大屈弓”、“繁弱弓”等不同種類。神箭手養(yǎng)由基的傳說出自楚國,絕非偶然。把各地楚墓出土的弓箭“組合”在一起,可窺見楚制弓箭全套裝備之精良。
除此外,楚國的兵車在當(dāng)時也頗為先進。河南淅川下寺楚墓挖掘了九座春秋大型楚墓,有五個陪葬車馬坑,其中以二號墓的二號車馬坑規(guī)模最大,埋有車六輛,馬十九匹。下寺楚墓出土的100多件兵器,多出于有車馬器的墓內(nèi)?梢娷囻R與兵器的不可離異性,具有戰(zhàn)車的性質(zhì)。
在學(xué)者黃崇岳、徐兆仁看來,“楚國把冶銅、冶鐵、煉鋼等先進的冶金工藝和皮革、木漆、舟車等手工業(yè)技藝巧妙結(jié)合,應(yīng)用于兵器制造和軍用器械制作,形成一個軍事工業(yè)發(fā)達的強國”。
楚國最偉大的詩人屈原在詩中自述:“帶長鋏之陸離,冠切云之崔嵬”,陸離的長劍,在他跳入汨羅江的那一瞬,也不曾離棄。那么郭莊楚墓一號墓的這把寶劍,曾與主人經(jīng)歷過何等磨礪,又負載過多少傳奇呢?
“只剩半個頭顱”
。玻埃埃的辏保痹拢玻叭,郭莊楚墓一號墓的主棺終于打開。眾人關(guān)注的謎團即將解開:主棺內(nèi)還會有大量器物嗎?墓主人尸身還在嗎?
依馬俊才事先分析,部分楚墓用膏泥封閉,因此陪葬竹簡、漆器能保存下來。郭莊楚墓是積石積沙墓,防盜效果好,但縫隙大,透氣,棺槨會風(fēng)化得非常厲害。加上主棺附近有多個盜洞,盜墓賊進入帶來的擾亂,會使風(fēng)化腐蝕更嚴(yán)重。因此他并未對主棺抱太大希望。
果然,“主棺已朽成灰痕,棺室內(nèi)明顯經(jīng)過了盜擾,底部僅剩一些海貝、玉琮、玉璧等隨葬品,‘墓主人’的尸骨不見了蹤影”。
當(dāng)主棺清理即將結(jié)束時,考古隊員們終于在主棺的朽灰中找到了半個頭骨。酥碎狀的半個頭骨的骨縫里,有很多朱砂。古人認(rèn)為朱砂有防腐作用,只有高級貴族的墓葬中才能使用,陪葬人是沒有資格使用朱砂的。馬俊才據(jù)此斷定這半個頭骨是墓主人的。
馬俊才說:“從墓葬里面隨葬的器物,和那么多陪葬人(均為女性)來看,這個頭骨是男性,看牙齒很鋒利,最多四十歲左右,是在盛年死亡的。”
當(dāng)時發(fā)生了什么,以致英年早逝的墓主人僅剩下半個頭顱?
馬俊才分析道:“漢代盜墓賊把主棺蓋兩邊鑿兩個窟窿,把主棺蓋拉塌,一拉塌正好壓在墓主人腦袋上,他是男性,沒有那么多的首飾,也就是嘴里邊有含玉,盜墓者摳開嘴拿出含玉,頭顱就沒有必要抱出去了。他的軀干部分有很多的裝飾品,很可能盜墓賊把軀體摸著一段段往外遞吧。”
內(nèi)槨內(nèi)壁和頂面上原有富麗堂皇的壁畫,主紋是青銅底托的金箔片構(gòu)成的獸面紋,地紋上裝飾有密密麻麻的細小蟠虺紋,現(xiàn)壁畫大部分剝落或被盜掘損毀,僅在南壁和西壁上有較大面積的存在。
“(金箔片)絕大多數(shù)還是光亮如初,看著純度很高,我估計比現(xiàn)在的18K金還要純。數(shù)量也大。這種裝飾,只有淅川的春秋中晚期楚墓有發(fā)現(xiàn)。”
這些金箔片組成的獸面紋叫“饕餮紋”——是一種古代傳說中貪食的惡獸,是商周青銅器上最常見的一種裝飾紋樣。
金箔片脫落后被擾動至積沙層,曾被媒體報道為“沙子中有金沙”。
主棺內(nèi)還殘剩小件玉器33件,主棺西北角還殘存有上百件玉貝、海貝、瑪瑙珠、米狀綠松石珠等。“很精美,兩人挎著胳膊的玉姊妹頂多一寸半高,劉海清晰得一根根都能數(shù)清。”全程參與發(fā)掘的上蔡縣文管所發(fā)掘隊隊長張六林嘖嘖稱贊。
槨室里面以及所有盜擾區(qū)域的沙子,工作人員全部過篩。“我們買了幾十個篩芝麻的篩子,把沙子全篩一遍,篩出來很多小玉件。”張六林說。
郭莊楚墓一號墓主棺周圍,人們發(fā)現(xiàn)了13具尸骸,根據(jù)殘存的骨骼推測,她們的年齡都在二三十歲,其中緊貼在主棺左右兩側(cè)的兩具最清晰、完整。
十三個殉葬人,骸骨上沒有明顯損傷,姿勢比較安詳,可能是被毒死的。她們或者是姬妾或者是侍女,總之是生前陪伴在墓主人身邊的女人。
“按著左擁右抱腳上還要蹬幾個的順序排列,左邊挨著的第一個,年齡20歲左右,身上有多件玉器,如月牙斧、玉質(zhì)挖耳勺等。旁邊有個女性身上有刮痧板、癢癢撓等東西,看樣子是貼身的保健醫(yī)生。別的有廚娘,還有掃地丫頭。通過她們的陪葬物品都能判斷出來。”馬俊才說。
二號墓槨室打開之后,只保留有少量棺灰痕和1只鹿角、1只銅鼎足和少量陶器碎片。墓主人尸骨無存。
二號墓的戰(zhàn)國盜洞內(nèi),殘存著1個年輕女性頭骨、1個老年女性下頜骨以及一些肢骨殘塊。至于哪些是墓的女主人的,不得而知。
“疑似平王之孫”
一號墓主人是誰?郭莊楚墓一號墓發(fā)掘已經(jīng)一年多,這個謎團揭開了嗎?
馬俊才搖頭:“尚沒有。但是一號墓出土的大量隨葬品,為判斷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一號墓青銅禮樂器器型宏大、紋飾精美,豪華程度在楚墓中僅次于壽縣楚幽王墓,只有淅川下寺王子午墓和隨縣曾侯乙墓與之相當(dāng)。
郭莊楚墓一號墓中,器物殘破得厲害,加上銘文多花紋多,“修復(fù)量太大,給故宮博物院送了九件,計劃修半年,看樣子一年也修不出來。花紋可做,銘文不能做。為修復(fù),我們自己買了幾百萬的儀器。”馬俊才預(yù)計修復(fù)周期要兩年。
這座墓中的器物殘破得厲害,有兩個原因:一是積沙積石墓,一旦塌陷,對器物砸壓得特別厲害。二是盜墓賊入墓作案,挖了幾千方土進去,沙子落石頭砸,大的器物帶不走,憤怒之下他們會砸東西泄憤。有時砸成碎片賣銅。“最大的圓鼎殘片重303斤,方壺殘片重90斤,圓鑒殘片重94斤,升鼎殘片也在90斤以上。”馬俊才說。
由于盜擾嚴(yán)重,隨葬品中僅殘留5件升鼎,但別的器類完備,說明墓主人是一位地位顯赫的楚國最高級貴族。因青銅器銹蝕較重,多數(shù)銘文未清出。從已基本清出的方壺、編鐘、浴缶上的部分銘文看,已出現(xiàn)了“吳土”、“竟孫”、“曾侯”字樣,說明墓主人和吳國、曾國均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不同國家的重要人物都在銘文里出現(xiàn),能夠起到很好的補史、證史作用。
不斷修復(fù)的過程中,對墓中器物銘文的研究一直在持續(xù),器物中帶銘物者共有三十八件。“文物有級差,如果帶銘文尤其是重要銘文的,會身價倍增。這些銘文字體優(yōu)美,篇幅長短不一,有三四十個字的器物也不少。鳥篆體的錯金銘文很多。”馬俊才說。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馬俊才提出一個想法:“根據(jù)一些銘文的推測,墓主人是楚國最高級的貴族,或許是楚王室一員,與楚平王有極密切關(guān)系,可能是楚平王之孫。”
馬俊才說:“如果是,也可以回答為什么這個墓主人要這么煞費苦心地防盜了,吸取祖輩的教訓(xùn)嘛。”
伍子胥“掘墓鞭尸”,是中國盜墓史上最著名的掘墓事件之一,故事中的倒霉蛋,就是楚平王。
《史記》記載,楚平王信用奸臣,逼太子建出亡,殺害直臣伍奢及其子伍尚,伍奢另一子伍員即伍子胥被迫流亡國外。楚平王死后,楚昭王立,伍子胥率吳軍伐楚,擊敗楚軍主力,占領(lǐng)楚都郢。“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伍子胥“掘墓鞭尸”,被看作極端徹底的復(fù)仇行為。申包胥對他有“無天道之極”的指責(zé),伍子胥似乎無言以辯,只能以“日暮途窮,倒行逆施”為解。只是后世人的道德尺度,又有所不同,甚至多取贊許態(tài)度,對他作正義的判斷。
敦煌出土的《伍子胥變文》中,對于掘墓的情節(jié),有著具體的描述:
昭王棄城而走,遂被仵相擒身,返縛昭王。“你父墳陵,今在何處?”昭王啟子胥曰:“我父平王,已從物化,負君之罪,命處黃泉,事既相當(dāng),身從臠割,父罪子替,何用尸。空埧斐鹦,任從斧越。”昭王被考,吃苦不前,忍痛不勝,遂即道父墓所。子胥捉得魏陵(當(dāng)年陷害伍氏父子的奸臣),剜取心肝,萬斬一身,并誅九族。子胥喚昭王曰:“我父被殺,棄擲深江。”遂乃偃息停流,取得平王骸骨,并魏陵、昭王,并悉總?cè)⌒母危兄两,以祭父?hellip;…子胥祭了,發(fā)聲大哭,感得日月無光,江河湯沸。忽即云昏霧暗,地動山摧……子胥祭了,自把劍結(jié)恨之深,重斬平王白骨,其骨隨劍血流,狀似屠羊。取火燒之,當(dāng)風(fēng)作微塵。即捉劍斬昭王,作其百段,擲著江中,魚鱉食之,還同我父。
如此可怕的復(fù)仇行為,唐代名詩人元稹《楚歌十首》中寫道:“平王漸昏惑,無極轉(zhuǎn)承恩。子建猶相貳,伍奢安能存?生居宮雉關(guān),死葬寢園尊。豈料奔吳士,鞭尸郢市門。”批判平王糊涂,對伍子胥并無什么譴責(zé)。
對墓中尸骨象征性戮辱的情形,《史記》中記載燕齊戰(zhàn)爭中,齊人田單守即墨城時使“反間計”,傳消息給圍城的燕國人說:“我們最怕你們掘我們的祖墳,燒我們的先人。大家會非常寒心的。”燕國人果然這樣做了,守城的齊人從城上看見,皆痛哭,怒火萬丈,都發(fā)誓要與燕人死磕到底。
這招“反間計”,做法不免“詭毒”,但可說明掘墓作為一種軍事行為的情形,以及這種行為對當(dāng)時軍人的“特殊作用”。
因為對郭莊楚墓器物銘文的研究仍在進行中,短時間內(nèi)墓主人身份不能得到確證。但馬俊才很肯定地說:“目前專家們能夠得到的共識是,墓主人是春秋晚期戰(zhàn)國早期,楚國最高級貴族。”
即便不是楚平王之孫,墓主人也是和楚王室有極密切關(guān)系之人,一定清楚楚平王被“掘墓鞭尸”的慘痛下場,這對于他修筑自己的身后之所,顯然有所影響。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一個楚國的高級貴族,為什么會在這兒有個墓呢?這個墓不是孤零零存在,它的周圍,是一個相當(dāng)龐大而密集的楚墓群,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郭莊楚墓一號墓主棺底層散落的玉貝海貝瑪瑙珠等
(作者: 責(zé)任編輯:周燕)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