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木札嶺
太和山與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有關(guān)聯(lián)。傳說中,明朝金陵人許仲琳大女兒出嫁時陪出很多嫁妝,到了小女兒出嫁則沒了多少嫁妝可陪送,小女甚是不悅。許仲琳答應以一本小說作抵嫁資,于是往洛陽長安等地訪瀆搜渠。一日路過本地,百姓講述了許多太和山摘星樓神仙光怪陸離之傳聞,遂于次日登山造訪。摘星樓山石怪異,云霧繚繞,妖魔鬼怪遍出,因以觸動靈感,突發(fā)奇思異想;丶液笫樟_書籍,以移花接木、東拼西湊之法,很快就敷衍成鬼怪小說《封神演義》!斗馍裱萘x》名噪于世,小女夫婿亦獲利巨豐,成了富戶。
太和山史籍與傳奇繁多,待日后細考。日頭西斜,沿蕎麥芽溝下行。兩側(cè)谷深壑陡、怪石嶙峋,林木灌叢交蔭。溝口處有石門,明沈德符筆下《萬歷野獲編》“仙姑避跡”之處即于此。禮部尚書顧可學編著法兒哄騙嘉靖皇帝的石門仙姑早已不見了蹤影,草庵雖焚,石堰石級尚存。
出蕎麥芽溝重近車村,車村西南今存太和城遺跡,燧烽臺及東南西三圍古城墻尚在。太和城,“后魏時筑。其后西魏得其地,置兵為防御之所”(《讀史方輿紀要》明顧祖禹)。太和城南依太和山,北傍汝水,方正周六里,呈古代勘輿大家所稱“青龍蜿蜒、白虎蹲居”之風水大勢。與40~50萬年前南召猿人遺址相距甚近,新石器中期時即有原始人部落聚集,《嵩縣文化志》“第二期文物保護冊”考證,“車村西南臺地,為新石器時代的車村遺址”;春秋戰(zhàn)國前,為楚國屬地 “戎蠻子國”所在;北魏以前,南朝“襄陽蠻酋雷婆思等率其部內(nèi)徙,居于太和川”(《北史》唐李延壽);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從南朝齊奪得,始筑太和城;后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太和城在東西魏及南北兩朝間多次易幟,終毀于兵燹。今太和城墻歷經(jīng)1500年風霜雪雨不倒,城池內(nèi)外秦磚漢瓦殘礫遍地,偶爾能見銅簇鐵劍、人馬遺骸。隋唐時天下一統(tǒng),太和城軍事地位下降,加之地處荒僻、人煙稀少,城池再未重修。
太和城遺址原來存有“魏城碑記”石刻,碑刻年代不詳,記載大致內(nèi)容為太和城年代紀要,碑體采用汝陽紫珞山汝玉,當?shù)匕傩罩辛鱾髦笕暧裰尾§钚耙徽f,常敲玉石煮湯,文革前僅存碑石殘體失蹤,有游人問及碑石藏處,當?shù)厝藨蛑父怪校Q藏身于人腹。
黃昏時分,夕陽西沉,抵車村鎮(zhèn)北汝水。驪道元《水經(jīng)注》中“既在徑見,不容不述”的汝水源出黃柏谷后邐迤而至。昔日“左右深松列植,筠柏交蔭”,如今“兩岸楊柳清風,嘉禾阡陌”!对娊(jīng)·國風·周南·汝墳》云: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未見君子,惄如調(diào)饑。
講述一位夫君征戰(zhàn)殺伐而去的凄苦婦女,走在汝水河邊,忍受著饑腸轆轆,砍伐樹上的枝條。唐朝詩人皇甫冉“奉使江表”路過太和山,在落日黃昏之時面對著幽暗冰冷的汝水,提衣過河的惶恐與不安,寫下《渡汝水向太和山》
落日事蹇陟,西南投一峰;
誠知秋水淺,但怯無人蹤。
的詩篇。
太和巍巍、汝水悠悠,承載著千百年歷史的滄桑與沉淪,見證著太和文化的繁華與衰亡。斗轉(zhuǎn)星移,時空變換,車村在環(huán)伏牛山旅游中崛起,古老的太和文化將在存其精華、去其糟粕中迎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