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國,戰(zhàn)國末年韓國(今河南中西部一帶)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韓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鄭國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企圖使秦國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無暇東顧。秦國采納了鄭國建議,并于當年開始鑿涇水修渠。施工中秦王發(fā)現鄭國來秦是韓王的“疲秦”之計,怒而欲殺鄭國。鄭國辯解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洫志》)秦王認為有理,命他繼續(xù)修渠,渠道終于建成!妒酚·河渠書》載:鄭國“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今陜西涇陽西北仲山)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為紀念鄭國的功績,時人遂名該渠為鄭國渠。
這條渠道的經行地區(qū),經酈道元考證,在《水經注·沮水》中記稱:“渠首上承涇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渠瀆東徑宜秋城北,又東徑中山南,……又東徑舍車宮南絕冶谷水。鄭渠故瀆又東徑?"嶭山南、池陽縣故城北,又東絕清水,又東徑北原下,濁水注焉,自濁水以上,今無人。……又東歷原徑曲梁城北,又東徑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徑原東,與沮水合。……沮循鄭渠,東徑當道城南,……又東徑蓮芍縣故城北,……又東徑粟邑縣故城北,……其水又東北流,注于洛水也。”以今地而言,大致流經涇陽、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等縣。秦以后,此渠灌溉范圍雖有縮小,但歷代不絕,為關中地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