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jié)前后,是中原漢族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游藝活動的高潮,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活動遍布中原城鄉(xiāng),人們俗稱為“耍社火”。然而,在河南省靈寶縣陽平鄉(xiāng),這里的節(jié)日社火卻有個絕對獨一無二的名字,叫“罵社火”。節(jié)日期間,罵聲不斷,被罵者呵呵笑,被罵得越狠反而越歡喜.這“天下奇俗罵社火”還在2007年被評為河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在連綿起伏的秦嶺下,坐落著河南省靈寶縣陽平鄉(xiāng)的兩個自然村,因兩村隔河相望,所以河?xùn)|的村子就叫東常村,河西的村子叫西常村。兩村連畔種地,互結(jié)姻親,你來我往,友好相處。到了春節(jié)耍社火的時候,兩村卻相互對罵,不讓不饒。雖然罵得臉紅脖子粗,罵聲此起披伏,但雙方卻從來不翻臉,不氣不惱。這個奇特風(fēng)俗在兩村世代相傳,至今仍存。
農(nóng)歷正月十一到十六,是兩村約定俗成的耍社火時間。起社火的順序為東起西落,即東常村先耍,社火隊到對方的村子里邊舞邊罵。然后,西常村在第二天再返回頭來耍。這樣一替一天交叉進行,至正月十六結(jié)束。它們出動的順序是:隊首是報馬三個,為開路先行官,帶有“令箭”,表示社火開始出動。接著是手臉烏黑、翻穿皮襖的炮轟隊,如雷貫耳的三眼銃一齊鳴放,硝煙彌漫,使人覺得驚心動魄。繼之是吹號的、鳴鑼開道的、打燈籠的、打花鼓的、打彩旗的等等。當?shù)亓餍幸环N叫“高抬”的社火,靈寶人稱之為“芯子”、“芯子竿”,是一種在桌子上表演的游藝活動,而桌子被眾人抬起,隨著社火隊伍不斷前進。芯子竿的節(jié)目精彩,花樣繁多,有單人竿、雙人竿、三人竿、高竿、低竿、船竿、秋千竿、穿心竿等等.站在桌子上的演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扮演的內(nèi)容有古代先賢、偉人、戲劇故事、新人新事等。在芯子竿的面前,有個開場樓,樓中人物,懷抱橫匾,上書一個四字成語,表示社火的總目。隊伍邊舞邊行,氣氛熱烈。社火隊中有數(shù)十人翻穿皮襖,臉上涂上顏色,使人看不清其真面目。這些化裝特殊的人便是專職罵人的演員,也稱“罵手”。翻穿皮襖的原因,是為了示意自己是“畜牲”,請對方不必介意。若是罵手不翻穿皮襖,對方就要提出強烈抗議。罵,自始自終貫穿在出動社火的每個回合之中。罵,成了烘托氣氛的挑戰(zhàn)形式。罵的內(nèi)容,不外乎是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偷盜犯罪、奸情淫穢。有的是揭露黑暗,有的是捕風(fēng)捉影。罵家可以任意開口罵,聽家是洗耳恭聽,絕不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