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洛陽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下簡稱“非遺”)名單出爐,其中市級“非遺”項目27個,擴展項目5個,涉及民間文學、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等類別。跑陣又稱擺陣勢舞,是流行于伊川縣一帶的傳統(tǒng)舞蹈。跑陣歷史悠久,由古代模擬戰(zhàn)爭場面的舞蹈演化而來,被人稱為“戰(zhàn)神之舞”,演出人數(shù)有數(shù)十人直至上百人。
1 擺陣勢舞探源
跑陣又稱擺陣勢舞,發(fā)祥地在伊川縣鴉嶺鄉(xiāng)樊店村,起源時間已無從考證。據(jù)《伊川縣志》記載,擺陣勢舞在清代同治年間最為興盛,到民國時期逐漸衰落。1983年,伊川縣文化館組織民間舞蹈普查時,將擺陣勢舞更名為跑陣,后被錄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河南卷》。
伊川縣文化館館長于紅衛(wèi)說,自20世紀80年代初,縣文化館組織跑陣演出后,樊店村近30年沒有舉辦過跑陣表演,老藝人相繼過世,今年90歲的村民王德斌老人“碩果僅存”。
2008年,伊川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非遺”普查中,發(fā)現(xiàn)跑陣已近失傳,王德斌老人是當時樊店村唯一表演過跑陣的老藝人。為了搶救、保護這一優(yōu)秀“非遺”項目,伊川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邀請伊川縣威武龍鼓藝術團作為表演主體,聘請王德斌老人進行指導,重新排演了跑陣,2013年首次在洛陽市春節(jié)文化廟會上亮相。
有資料顯示,跑陣歷史悠久,由古代模擬戰(zhàn)爭場面的舞蹈演化而來,在清朝最為興盛。跑陣一說源自三國時期,由諸葛亮擺八卦陣演化而來;另一說是源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為鼓舞將士出征、反擊西夏侵略而舉行的祭祀活動。無論哪一種說法,都表明跑陣的起源與古代戰(zhàn)爭有一定的聯(lián)系。
此外,據(jù)《安徽市場報》2008年7月21日《亦歌亦唱彩燈舞》報道,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南部圩區(qū)(圩wéi,江淮低洼地區(qū)周圍防水的堤)的秧歌燈表演中同樣有跑陣。
秧歌燈又名“寶塔燈”,產生于明末清初,是來安縣一帶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跑陣,二是花場,三是坐場。
秧歌燈的跑陣是集體群舞,由一人手持串鈴領頭,為全場指揮,其后一人舉“萬民傘”帶隊布陣,其余的人左手持燈,右手持扇隨陣勢的變化跑動。參加的人數(shù)可多可少,最少為36人,每3人為1組,每組1男2女(女角為男扮),男角稱“韃子”,女角稱“包頭”。來安縣的跑陣與伊川縣的跑陣有何相通之處,兩者陣勢有何相近之處,值得進一步研究。
2 人稱“戰(zhàn)神之舞”
在歷史上,跑陣是伊川一帶迎神賽會上有名的祭神舞蹈。每年的正月十三,樊店村村民會用跑陣表演來供奉關帝和財神,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伊川縣威武龍鼓藝術團團長代秀嵐是老藝人王德斌的徒弟,她介紹說,跑陣的演出人數(shù)有數(shù)十人直至上百人,因此是一種獨特的團體民間傳統(tǒng)舞蹈。
跑陣具有古代戰(zhàn)爭和民間祭祀活動的雙重特點:其一,跑陣是從古代戰(zhàn)爭中演變而來的,與其他舞蹈相比,它的舞步、陣勢、道具、配樂等都別具一格,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其二,跑陣經(jīng)過樊店村數(shù)十代村民改編,其舞蹈動作粗獷、雄健,隊形變化奇特、新穎、壯美,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磅礴的戰(zhàn)斗氣勢。
代秀嵐說,參加跑陣表演的人數(shù)不限,人越多,聲勢越大,跑起來越壯觀,F(xiàn)在的跑陣表演隊員一般在100人左右,共有8個隊,每隊10人左右。跑陣由“都督”坐鎮(zhèn),“都督”頭戴紫金冠,口掛黑滿髯(傳統(tǒng)劇戲裝中假須滿髯的一種,將嘴遮滿的黑色胡須,多為老生、花臉戴之,用以表示富貴或威武),穿紅色蟒袍,腰系玉帶,腳蹬黑靴,身后為黃羅傘,象征其地位的尊貴。其余人員做到服裝統(tǒng)一,跑陣的演出道具較為復雜,但通常簡化為令旗、門旗、彩旗、帥旗和打擊樂器等。
跑陣表演在行進時,舞隊呈兩列縱隊進場。站在隊列最前面者為隊列首領,分別拿一面龍旗和一面鳳旗。其后是由各8面彩旗組成的護旗隊,他們在行進中緊緊跟隨著龍鳳旗(首領)。
隊列進場時,演奏打擊樂《馬梁川》,以壯行色。跑陣隊伍行至演出場地,擊鼓者和“都督”到達指定位置之后,其余人由首領率領以雙列入場。
首領揮動令旗發(fā)號施令,打擊樂改奏《步步緊》,開始走盤蛇陣,然后兩隊穿插,成為一隊,依次走卷白菜陣、線板陣、龍擺尾陣、七星陣和八卦陣等。每個陣勢走完后,均要走大圓場(即隊員走成一個大圓圈),然后再走下一陣勢。
跑陣表演時,以打擊樂伴奏,無唱詞,有4面大鼓、4面鑼、2面小鑼、10面鞭鼓、10副镲等樂器,以烘托氣氛。跑陣的鼓法有進軍鼓、退卻鼓、變陣鼓、得勝鼓等10多種,隨著表演的深入,鼓點節(jié)奏時如暴風驟雨、萬馬奔騰;時如風和日麗、信馬由韁;時如小橋流水、起伏變換,引人入勝。由于跑陣再現(xiàn)了古代戰(zhàn)爭的激烈場面,因此被人稱為“戰(zhàn)神之舞”。
3 跑陣表演大氣磅礴
跑陣表現(xiàn)的是古戰(zhàn)場的陣勢變換,表演時,首領揮動令旗前導,隊員手持各種道具,按照陣勢需要,舞隊依次變換出各種陣勢。由于參加人數(shù)眾多,加之打擊樂伴奏,彩旗揮舞,表演時旗幟飄揚,驚天動地,氣勢浩蕩。
以卷白菜陣為例,可見跑陣的舞蹈特點。代秀嵐說,卷白菜陣又稱青龍盤玉柱,隊員開始慢走,越走越快,眾隊員同時高聲吶喊,并從外向里卷,越卷越緊,成為密集的圓形,中心隊員將彩旗高舉,外側隊員所舉彩旗稍低,形成造型。
隨后,隊員走便步,由首領率領隊員層層卷出,成為大圓圈。在隊形變換中,隊員一般多走便步,在首領帶領第一位隊員右轉或左轉時,從第二人和第三人中間穿過;第二人做相同動作,從第三人和第四人中間穿過,其他人依次隨之。
目前,代秀嵐帶領的跑陣演出隊伍可完成盤蛇陣、卷白菜陣、線板陣、龍擺尾陣、七星陣和八卦陣等6個陣勢表演,全部跑完需要40分鐘左右。在伊川縣文化館錄制的跑陣視頻中,跑陣表演大氣磅礴、剛勁豪邁:龍擺尾陣似巨龍游動,七星陣如北斗高懸,八卦陣似迷宮盤繞,觀之讓人如臨古代戰(zhàn)場,表演者或走或跑,搖旗吶喊,加之打擊樂響遏行云,可謂威武雄壯。于紅衛(wèi)說,目前跑陣表演的傳承人有王德斌、代秀嵐、鄭玉香等,他們帶領伊川縣威武龍鼓藝術團將跑陣恢復,使古老的擺陣勢舞煥發(fā)生機。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