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慎在《說文》中注云“壺,假借瓠(瓠瓜,也叫葫蘆)。”《辭海》注曰“懸瓠,古城名,一作懸壺。(因汝水屈曲如重瓠故得名)”由此可知,“壺”曾假借作“葫蘆”,所以古人稱懸掛葫蘆為“懸壺”。過去,草藥店堂常懸掛葫蘆為標記,有些診所前也會高懸葫蘆,就連串雅(走方郎中)行醫(yī)時,也喜腰懸葫蘆,這些統(tǒng)稱為“懸壺”。
中醫(yī)行醫(yī)“懸壺”之俗,據《漢書·費長房傳》載,費長房偶然見市井中一老翁懸壺賣藥,集市散后老翁就跳入壺中,費長房感到很奇怪,就拜見壺翁并跟隨其學醫(yī)。數年后,長房學成,辭別壺翁并效仿壺翁懸壺行醫(yī)濟世。此后,人們就稱行醫(yī)或賣藥為“懸壺”。
細心的人或許能發(fā)現,在回民飯館或飲食攤點,除醒目的清真牌外,也能看到懸掛著的壺形圖案。據說,回民使用這種壺形標志至少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了。如今民間還流傳有“回回家中三件寶,湯瓶、蓋碗、小白帽。”這樣的說法。原來,回民所懸之“壺”即“湯瓶壺”(偏把壺),為回民生活中的必需品。伊斯蘭教徒在做禮拜前倘若遇上小穢(如嘔吐、流血等)時,必須用湯瓶壺盛水,依次洗手、洗兩便、再洗手、漱口、嗆鼻、洗面及兩肘,之后用濕手抹頭再沖洗兩足。這種傾水不復式的清洗,不僅把好了“病從口入”關,而且有效地預防了流行性疾病的傳播。
與回民所懸能夠預防疾病的湯瓶壺相比,過去行醫(yī)人所懸之“壺”不過是所謂的能“濟世”實則為治病盛藥的葫蘆罷了。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