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庵,位于嵩岳寺塔北約3公里的嵩山太室山獨秀峰下。金代古塔、古銀杏樹和幾通古碑是三祖庵保留下來的珍貴遺產(chǎn)。
三祖庵為紀念禪宗三祖僧燦大師而建,傳說這里曾是三祖早期隱居傳法之地。據(jù)庵前明成化九年(1473年)的《重建三祖庵記》載:“隋文帝仁壽三年(603年)三祖僧燦鏡智大師,適往湘潭而經(jīng)過少林也,愛其兩山壁立,一水玉橫,矗矗嵯峨,怪木奇卉,縈口蜿徑,幅池隱隱,貽不可曠,遂卓石,辟棒蕪而開山始也。”登封民間則有稱,此地原為達摩祖師傳教東土時留下的“天中三林”中的竹林寺舊址,并有竹林寺升天的傳說,但無相關文字佐證。而至于明代的此碑記所記僧燦曾在此隱居傳法,也無其他史料所證,且其所記也是千年之前之事,已經(jīng)無法證明其真實性了。不過,此地自元明起作為紀念三祖之庵寺,倒是沒有任何異議,三祖庵之名也由此而來。
根據(jù)石刻碑碣所保存下來的資料,歷史上有三位在此修行的高僧曾留下了點滴的痕跡,一是金代的“臨濟下第二十五世嗣祖無住興公之塔”就是三祖庵塔的主人,目前有留下的塔額文字惜無更多文字介紹。二是明代的三祖庵住持道興,他重修了祖師殿、演法堂、香積廚、舍利塔等建筑,他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歲次癸巳九月初五日刻立的《重修三祖庵記》碑記載了此事。三是明嘉靖年間的明玉無暇和尚,他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任住持期間,重修了三祖殿、伽藍殿、禪堂、僧舍等建筑,創(chuàng)建山門、鐘樓,使庵院規(guī)模較為宏大,《重修三祖庵記》記載了此事。明代詩人王尚炯于嘉靖八年(1529年)游三祖庵,作《三祖庵》詩曰:“太室山坳一徑橫,茅庵勢倚碧崢嶸;叢林好語聞啼鳥,猶似當年萬歲聲。”描繪了當時三祖庵的情況。但可能是此寺過于山高路遙,歷史上興盛時少,蕭條時多,到民國年間,庵內(nèi)已無僧人居住,“文革”期間,此庵大殿被毀,直到1998年,才有登封信眾籌資予以重建,如今的大殿為面闊五間,進深四架椽,小式硬山灰筒板覆頂?shù)慕ㄖ?/p>
從三祖庵再往上到山崖下,還有一羅漢洞,深不可測,傳說洞外原有卷棚、欞子門窗,洞內(nèi)深處蓋有小廟,內(nèi)塑十八羅漢。今洞被炸,洞口唯留殘碑,說明洞為“煉丹避劫”之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正月劉昌德等人修洞而立。
可能還是由于地處深山的原因,至今平時到此上香拜佛的信眾仍很稀少,本人曾在數(shù)年前到此庵觀瞻時,謅了一首詩記之:“古寺藏深山,庵破無僧居。野草遮山徑,路遙游人稀。塔殘危欲倒,樹枯寒鴉棲。今日生動處,紅衣覓禪跡。”
三祖庵塔就在大殿之旁,如今,古塔、古銀杏樹、大殿成為三祖庵的標志。由于有塔額留存,我們得知此塔建于金代。有關資料顯示,此塔始建于大金元光二年(1223年),坐北面南,平面正四方形,疊澀密檐式7層磚塔,現(xiàn)高10米左右。塔身第一層正面辟半圓拱券門,尚存半圓形石門楣和立頰,東立頰下部殘,地伏已不存。塔門內(nèi)為方形塔心室,可直視塔頂,形成中空呈長方形豎井,與少林寺塔林中無名唐塔內(nèi)部結構頗為相似。塔身諸層高度自下而上遞減,面闊逐層收斂,因而塔的外輪廓呈優(yōu)美的拋物線型。諸層塔檐出檐遠、檐形優(yōu)美俊秀。塔頂僅存一雕刻仰蓮瓣的石剎件。
該塔1965年列為登封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鄭州市列為第一批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河南省列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