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陳勝首舉義旗后,被秦所滅的六國王室后裔紛紛乘機自立為王,恢復舊國。田橫乃齊王室后裔,自立齊王,投向項羽集團,與劉邦為敵。項羽死后,劉邦稱帝,田橫不肯臣服受辱,率500壯士逃亡海島。
劉邦不能容忍田橫不臣,乃派使者前往宣讀詔命:“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無奈,只好帶兩名門客隨使者前來洛陽。至尸鄉(xiāng)驛站(偃師商城附近)休息時,田橫求告使者:“人臣見天子,當沐浴。”得以停留,于是借機囑咐門客:“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北面事之,恥辱甚矣。且陛下所以欲見我者,不過欲一見吾面貌耳。今斬吾頭,馳三十里間,形容尚未能敗,猶可觀也。”遂自剄而死。門客割下田橫頭顱,隨使者飛馳洛陽獻給劉邦。劉邦凝視田橫頭顱,為之流涕,詔命以王禮安葬。葬禮畢,二門客于冢旁鑿二穴,自剄于內(nèi);五百壯士聞知皆自殺。
在崇尚道義的封建時代,士大夫們往往把人格尊嚴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顏面喪失,生不如死!顿Y治通鑒》記載的這件事,就歌頌了田橫寧死不受辱的形象!抖Y記》載:春秋時齊國饑荒,貴族黔敖在大路旁施舍食物,對一饑民吆喝道:“嗟!來食(喂!來吃東西吧。。”饑民正色拒絕道:“我正是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遂憤然離去,餓死路旁。饑民為何不吃“嗟來之食”呢?因為黔敖的口氣傲慢無禮,像飼養(yǎng)牛馬一樣吆喝他,所以他寧可餓死也不愿忍受人格羞辱。田橫寧死不見劉邦,是因為不愿對他行叩拜之禮蒙受羞辱。
司馬光對這些義不受辱的人是推崇的,《資治通鑒》對四類這樣的義行是持贊美態(tài)度的:
寧死不投降。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軍滅魏國。但魏王分封的僅五十里地的安陵國不降,安陵君派大夫唐雎赴秦談判,秦始皇威脅道:“你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天子發(fā)起怒來,會使百萬尸體倒地,血流千里。”唐雎道:“您聽說過義士發(fā)怒嗎?義士發(fā)起怒來,會使兩具尸體同時倒下,血濺五步,普天下人都會穿上孝服。今天就是這個時候。”說罷挺身欲與秦始皇拼命。秦始皇慌忙向唐雎道歉:“先生何至于此!我答應你就是了。韓、魏擁有千里之地而亡,安陵僅五十里地而獨存,是因為有先生您這樣不甘受辱之人啊。”
寧死不辱國。公元495年三月,北魏孝文帝親率30萬大軍征伐南齊,但此時北魏使者盧昶、張思寧猶在建康為聘。南齊軍敗,乃斷絕盧昶、張思寧供給進行報復,給他們吃飼養(yǎng)牛馬的蒸豆羞辱之。盧昶忍辱吞咽,淚汗交流;而張思寧決不食用,餓死于驛館。不久盧昶歸國,孝文帝責備他:“人誰不死,何至自同牛馬,屈身辱國!縱不遠慚蘇武,獨不近愧思寧乎!”罷盧昶官職為民,對張思寧死不辱國的義行則大加褒揚,厚養(yǎng)其家人。
寧死不入獄。入獄之人披枷戴鎖,要遭受獄吏羞辱,所以很多士大夫是寧死不入獄的。西漢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中書令弘恭、仆射石顯把持朝政,元帝師傅蕭望之當朝正色,屢屢斥責。弘恭、石顯誣陷他:“失大臣體,不敬,請逮捕。”元帝道:“蕭太傅剛強,安肯入獄,不要把他逼死。”石顯道:“何至于死,必無所憂。”使者至,蕭望之仰天長嘆:“吾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獄,受辱獄吏,茍求活命,不亦鄙乎!”竟飲鴆自殺。
寧死不受杖。杖刑,要扒下褲子打屁股,很多士大夫是寧死不受此辱的。東漢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九月,曹操征召陳留名士何夔為幕僚,極其器重,但曹操性情剛嚴,對幕僚稍不滿意就施以杖刑責罰。何夔不能忍受杖刑羞辱,于是準備毒藥藏于內(nèi)衣,如果一旦被施以杖刑,就吞藥自殺,決不受辱。不過這一幕并未出現(xiàn),因為何夔終生謹慎無錯,當然他也終生毒藥不離身。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