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呂氏家族,歷經(jīng)明清兩代,出過7個進士,綿延興盛200多年,清代詩人楊淮選編《中州詩鈔》稱:“新安呂氏為中原望族,甲于全豫。”至今,新安縣鐵門鎮(zhèn)薛村仍有呂氏老宅,縣內(nèi)還有呂家大山、夢月巖祠堂等遺跡。
在新安呂氏家族崛起的進程中,呂維祺是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他于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考中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公元1641年,農(nóng)民軍攻破洛陽時被李自成所殺)。他修身齊家,垂范子弟,有口皆碑。他如曇花一朵,臨春先開,成就了呂氏家族在明末的一世繁華。
1 生得神奇,年少成名
在新安縣鐵門鎮(zhèn)薛村村民呂百吉的帶領(lǐng)下,前往新安縣城南的呂家大山,尋找呂維祺的墓地。一路上,66歲的呂百吉不停地跟我們講其先祖的榮耀,包括其先祖的墓地,也是呂氏后人的精神高地——每年清明節(jié),鐵門鎮(zhèn)薛村、孟州橫山(新安縣倉頭鎮(zhèn)橫山村移民)等地的呂氏后人都要來呂家大山祭拜祖先。“為了防盜,呂維祺墓沒有墳堆,直接埋在山肚子里。”呂百吉說,澗河南岸的平地上,以前曾有石牌坊、石人、石馬等石雕,后來都被毀了。
呂家大山又名南大山,位于新安縣城關(guān)鎮(zhèn)澗河南岸,山上建有新安縣烈士陵園。深秋時節(jié),滿山的野菊花開得燦爛。呂百吉指著新安縣烈士陵園右上方的一片山坡說,那就是呂維祺墓的所在地。不過“墓地沒有標志,我們也是憑印象祭祖,現(xiàn)在上山也不好找”。
站在呂家大山山腳下,望一眼開滿野菊花的山坡,想象著370多年前呂維祺為明朝殉難的場景,忍不住一聲嘆息。呂維祺生得神奇,死得壯烈。據(jù)史料記載,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七月,呂維祺出生于新安城北橫山之巔的夢月巖,倉頭鎮(zhèn)橫山村是呂維祺外祖父家的所在地。
呂維祺出生時有異象。據(jù)《呂明德先生年譜》(呂維祺因在洛陽建明德堂,被學者稱為明德先生)記載,橫山山頂有一孔窯洞,是呂維祺舅舅家的。當時呂維祺的母親回娘家,突然肚子疼,快要生了。她覺得在娘家生孩子不吉利,就來到那孔窯洞,夢見“有光如月降入其懷”,月光“燦然燭天”,隨即呂維祺呱呱墜地。鄰居們都很驚奇,遂將呂維祺出生地命名為夢月巖。
呂維祺之父呂孔學因年幼喪父,最終未能走上科舉入仕的道路,因此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兒子們身上。對長子呂維祺,呂孔學更是用心管教,并請人教授《孝經(jīng)》,“訓與孝悌之學”,無論寒暑,呂維祺都學習不輟。就這樣,“孝”深深印入?yún)尉S祺的腦海里,影響了他一生。
在呂孔學的精心培養(yǎng)下,呂維祺小小年紀就文思敏捷,德行出眾,成為鄰居們眼中的好孩子,同齡人的好榜樣。
2 官宦生涯,兩起兩落
呂維祺的仕途曾兩起兩落。《明史·呂維祺傳》記載,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二月,呂維祺考中進士,當時的主考官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同年八月,呂維祺被授予山東兗州推官,掌治刑獄。
當時在兗州牢房中虐囚現(xiàn)象十分嚴重,當?shù)赜?ldquo;一入其中,便登鬼錄”的說法。呂維祺決心革除這一弊病。他每次問刑,必先問“有沒有虐待囚犯的”。若有,就對虐囚牢房官吏進行嚴懲。在呂維祺的嚴格管理下,兗州的虐囚現(xiàn)象基本絕跡。
呂維祺在兗州任職期間,時刻以百姓為念。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兗州遭遇嚴重災荒,赤地千里。呂維祺下鄉(xiāng)詢問百姓疾苦,向上級陳述受災情況,請求加以救濟。他還捐出家資接濟饑民,積極奔走設(shè)立粥廠,修建茅屋,收容難民,使萬余人得以活命。
在兗州任職六年間,呂維祺以誠實獲得百姓認可,以清廉獲得上級認可。因此他,先后獲得山東巡撫等27人舉薦。 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正月,呂維祺升任吏部主事,一年之中歷任文選司主事、考功司員外郎、文選司員外郎等職。
當年發(fā)生了一系列大事——八月,明神宗朱翊鈞病逝,其長子朱常洛登基,為明光宗。明光宗僅在位一個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紅丸,于九月一日五更猝死。隨后,明熹宗朱由校即位。 明熹宗即位后,寵信宦官魏忠賢,不理朝政。呂維祺上疏建言,人主一日之間接賢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宮妾之時少。魏忠賢得知后,對呂維祺恨之入骨,揚言要“嚴懲之”。
在宦官勢力的排擠下,呂維祺被迫以省親名義告歸。直到公元1627年,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后,呂維祺才重新登上政治舞臺,任太常寺卿,督四夷館。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南京戶部告急,呂維祺被委以重任,升任南京戶部侍郎,總督糧儲。當時南京戶部“折色原銀止九千兩,延欠應支三十八萬兩”,嚴重的虧空使得軍隊糧餉短缺,以致出現(xiàn)士兵騷亂,整個南京地區(qū)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呂維祺在南京展示了他超強的理財能力。他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設(shè)置會計簿,嚴懲貪官污吏,搜查私吞款項者。經(jīng)過三年的努力,南京倉庾漸充。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呂維祺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wù),這是呂維祺生前獲得的最高職務(wù)。然而,當時的南京軍政廢弛,士兵驕橫,軍隊嘩變多有發(fā)生。 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率農(nóng)民起義軍火燒鳳陽城,并燒毀朱元璋的祖墳,讓崇禎皇帝火冒三丈。最終,呂維祺因南京兵部轄區(qū)的鳳陽失守而被朝廷革職,仕途至此終結(jié)。
3 以身殉國,流芳后世
李自成的出現(xiàn),改變了明朝的國運,也改變了呂維祺的命運。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河南大旱,李自成被總兵左良玉敗于湖北房縣,便率起義軍重入河南。當時河南遭遇大災荒,流民遍地,李自成所到之處,都響起“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流民紛紛加入李自成的隊伍,李自成實力大增,便瞄準了洛陽城里的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是明神宗第三子,15歲被封為福王,藩屬洛陽。為營建洛陽府邸,明神宗批銀38萬兩,并賜給福王十倍俸祿。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28歲的朱常洵將全家遷移到洛陽府邸。福王在洛陽期間,依仗皇親身份,霸占良田,專橫跋扈,搜刮民財,奸淫燒殺,無惡不作,致使民不聊生,加上天災人禍,老百姓苦不堪言。當時洛陽民間盛傳“皇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陽福王富于皇上”,福王之斂財手段可見一斑。
呂維祺曾力勸福王拿出錢糧救濟百姓,犒賞守城士兵,借以“收買”人心,緩和矛盾。福王惜財如命,不聽規(guī)勸。呂維祺只好“盡出私財,設(shè)局賑濟”。然而,呂維祺的所作所為在歷史的大勢面前顯得微不足道。李自成勢頭正猛,福王囤積的巨額財產(chǎn)像一塊肥肉,引得李自成垂涎三尺。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洛陽城被圍,呂維祺心急如焚。最終,李自成攻下洛陽,抓獲福王。起義軍中有人認識呂維祺,主動勸其逃生,呂維祺卻拒絕了,最終被俘。 呂維祺和李自成有一段精彩對話—— 李自成勸呂維祺投降,呂維祺拒絕道:“世寧有屈降之呂尚書哉?我當國家事,死不顧。今日之死,不辱圣賢,不羞見于天地。”
據(jù)《呂明德先生年譜》記載,李自成及其部下欽佩呂維祺的人品和學識,欲將其釋放。呂維祺嚴詞拒絕,“生尚書,不值一錢”,遂“北向拜皇帝,哭曰:圣恩未報,臣心已竭;西向拜父母”,然后“從容引頸就刃,死之”。
呂維祺去世三年后,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