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10國道到鞏義,有一串讓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浮戲山、雪花洞、楊樹溝、青龍山,還有就是在這些自然風景中的人文標志。夏日清晨,趁著稍許涼意,記者來到鞏義市新中鎮(zhèn)新中村,探尋在這里矗立百年的張祜莊園。
一脈與康百萬齊名的家族
“新中村歷史悠久,是老鎮(zhèn)政府所在地,因為靠近國道,地理位置相當方便。”新中鎮(zhèn)黨委委員秦國省介紹說,新中村,原名叫琉璃廟溝,但這還不是它最古的名字,最古的名字叫缸窯溝。
“因古時溝內(nèi)有燒制水缸的爐窯而得名,后因為溝口蓋了一座琉璃瓦廟,改名為琉璃廟溝。”順著秦國省指引的方向,記者注意到在這個古時被稱為缸窯溝的北口,有一片豪華的住宅群,當?shù)厝朔Q為柏茂莊園,是當?shù)氐耐鍙埿杖思业暮勒?/p>
張祜莊園曾與康百萬莊園齊名,在當?shù)赜?ldquo;北康南張”之說。據(jù)介紹,琉璃廟溝張氏于明朝隆慶年間從安徽鳳陽遷往這里。在清朝道光年間,已是鞏義出東門富戶之首,時有田地十余頃。受自家(老宅院)窯頭上蒼勁挺拔的古柏啟發(fā),十六世祖輝明為錢莊起字號為“柏茂”號,民間俗稱“柏茂家”。后張誥任偽保長,又因打煤窯出名支持抗日有功亦叫“張誥家”,張祜是張誥之父,故稱張祜莊園。
一座中西合璧的莊園
敲開張祜莊園大門,門衛(wèi)是土生土長的新中村人王剛槍,70多歲的他也見證了張祜莊園興衰與保護。“原來莊園有50余處院落,現(xiàn)在保存完整的院落有13處,85間樓房,32孔窯洞,占地面積近百畝。”王剛槍說。
莊園講解員王海燕告訴記者,對于張祜莊園,很多人并不叫它張祜莊園,而叫它張誥莊園或者張誥家。近百十年來,張誥的名氣遠遠蓋過了其父張祜,也遠遠超出了中過舉人的伯父張祐。
張祜莊園據(jù)說為上海設(shè)計師設(shè)計,在建筑上也很有特色,順著山勢,砌成了三層窯洞,最深的有20多米,且洞內(nèi)有洞,上下分層,回環(huán)曲折。底層窯洞出檐兩米左右,二三層往里收了3米左右,形成了各層都有一片活動平臺。
記者看到,張祜莊園既有北方莊園的大氣,又有南方庭院的別致,可謂中西合璧:院里樓房皆是藍瓦蓋頂,懸檐立棟,樓房的上下層之間以石柱相接,刻花的柱礎(chǔ)上立著方形石柱,到處可見張祐題寫的鐫刻于廊柱上的格言和警句,顯示了這個家族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而在窯洞門前的浮雕羅馬柱頭,又仿佛讓人置身某處江南小院。
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張誥之所以在名氣上超過他父親,是因為張誥是個有爭議的人物。”王海燕說,他既是個善人,又是個惡人。
據(jù)介紹,張誥在災(zāi)年和過年節(jié)時都會救濟窮人;他的“圈子窯”以不給工人自由、不顧工人的死活而使他惡名遠播鄉(xiāng)里。他是個支援過皮部抗日的開明士紳,又是一個追隨國民黨的頑固分子。
1945年,八路軍皮徐支隊在鞏縣一帶進行抗日斗爭,張祜莊園曾一度成為“豫西抗日專員公署”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后收歸公有。1987年,被列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在隨后開建了豫西抗日根據(jù)地紀念館。
“張祜莊園的游客越來越多。”王剛槍說,新中村的富裕原先靠煤礦,現(xiàn)在要靠這座莊園了。煤有挖完的一天,但祖輩留下來的財富卻可以永遠都在。
有關(guān)時光旅行的故事,總能引發(fā)人們津…[詳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