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zhàn),袁紹以70萬大軍敗在曹操7萬兵馬手下,實在太窩囊?勺屑毾胂,又覺得袁紹該敗!為什么?因為曹操握發(fā)吐哺、兼聽廣納,袁紹卻拒諫飾非、不納忠言。單從袁紹那幅專聽順耳話的耳朵,就決定了他必敗不可。
有史載,袁紹輕信嫉才妒能的審配說許攸曾“濫受民間財物”,一氣之下將許攸“權當斬手,今且寄頭在頂”。許攸仰天長嘆:“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最終,袁軍遭曹操奇襲,糧秣輜重頃刻化為灰燼。相反,許攸投奔曹軍后,曹操聽計于許攸時,大將張遼也曾唱反調,要曹操“未可輕信,恐許攸有詐”。然而,曹操經過反復思量,果斷決定“計在必行,君請勿疑”,同時在具體作戰(zhàn)的行動上進行了縝密部署,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縱觀我國歷史,凡成績突出的人,大都有一個能容天下事的寬廣胸懷、勇于接受批評意見的“耳朵”。漢高祖劉邦“文不如張良、武不如韓信”,但他善用人才,虛心聽取別人的計策和高見,故能集眾智成大事。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成就“貞觀之治”,與他過人的納諫“耳功”有很大關系,他和魏征就是一對善于納諫與勇于進諫的名君和名臣。延安時期,李鼎銘先生提出“精兵簡政”的建議,曾被不少人指責為削弱共產黨和八路軍,而毛澤東卻力排眾議,并把它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結果使我黨我軍克服了暫時的困難,得以走上正確的發(fā)展道路。事實證明,采納高明正確的意見建議,不僅是一種度量雅量,更是治國理政、興邦立業(yè)的一條重要渠道。
用好耳朵,廣開言路,常會遇到不同意見甚至尖銳批評。是諱疾忌醫(yī),還是聞過則喜,檢驗著一個人的責任心與事業(yè)觀。真話未必悅耳,有些痛責會讓人尷尬、下不了臺,輕則臉顏不悅,重則惱羞成怒。但冷靜想一想,尤其是那些不留情面的批評意見中,是不是也有合理成分乃至真知灼見,從中吸取眾人的智慧,接受善意、誠懇的規(guī)勸,避免工作上的失誤,于國于民,于人于己,利莫大焉!
正如哲人言:“人之所以長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要讓我們聽的比說的多。”一個高明的領導者未必是事事都懂的人,而一定是善于用耳朵的人。做到會聽,不僅使人開闊眼界、增知益智,而且能使人胸襟開闊、容人容事。對于領導而言,怕就怕自視“什么都懂”,甚至不懂裝懂,拒絕從群眾中汲取營養(yǎng)。豈不知,會用耳朵聽,不僅會增強自己的領導能力,提高領導的威信,還會使直言之士多起來,使諂媚奉承、溜須拍馬之人沒有市場。
人們怎樣用“耳朵”,既是一個態(tài)度問題,也是一個方法問題。只有善于用耳,虛心聽言,誠心納言,別人才會吐露真言。二者相互作用,良性循環(huán),才能共同創(chuàng)造一種實事求是、風清氣正的話語環(huán)境。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