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
每次回望商丘的歷史,都像徜徉在一片大森林的邊沿,用一次次地極目遠眺,尋找那一棵棵綴滿商丘文明果實的蒼天大樹。每棵大樹的橫截面上,那一絲絲銅鉤鐵劃般的脈絡,都清晰呈現(xiàn)著不同時期的歲月年輪。每一重年輪的疊壓,形成了商丘的這棵文明大樹;每一度歲月的風霜,造就了商丘的這片歷史森林。
商丘自微子筑城以來,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一時一事,一人一物,風吹雨打,潮漲汐落,都在曾經(jīng)的歷經(jīng)過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遺留下久遠的信息。那么,追尋商丘的過程,其實就是漫步一個個朝代、一個個歷史時期的過程,其實就是游歷商丘變化的過程。
今天,讓我們的腳步走進宋朝時期的商丘。
橫亙在中國歷史山峰上數(shù)百年的大宋一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思想最活躍、政治最開放、文化最開明的一個時期。在宋代,商丘先后稱作宋州、應天、南京等,先為州治,再為府治,后為陪都,使這里具有獨特的政治地位、便利的交通設施、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珍貴的教育資源。
一、獨特的政治地位
宋朝的創(chuàng)立者,是一個叫趙匡胤的人。唐朝以后,中國陷入地方軍閥的混戰(zhàn)之中,有槍就是草頭王,各路諸侯憑借著軍事實力把中國版圖劃分成若干個獨立的小王國,各自為政,亂立山頭,先后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政治格局。當時的后周大將趙匡胤被分封為歸德軍節(jié)度使,駐守宋州(商丘)。他看到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給老百姓生存、生活、生產(chǎn)帶來的重大損失,看到民聲鼎沸、怨聲載道,遂起圖霸之心。他以宋州為根據(jù)地和大本營,經(jīng)過精心籌劃,合縱連橫,終于在公元960年,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統(tǒng)天下。他把宋州視為自己的龍興之地,始終念念不忘,遂以“宋”為國號。本來他想在宋州建都,但當時還有西夏王朝是他的心腹大患,為了圖方便起見,他把戰(zhàn)略重點西遷,在汴梁建都,但宋州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卻沒有絲毫的降低。到了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掠走了徽、欽二帝,北宋滅亡。這時的康王趙構在大臣崔孝等人的斡旋和護衛(wèi)下倉皇逃來,在黃河“泥馬渡康王”,來到了南岸的南京(今商丘)。他驚魂初定,即在南京(今商丘)即位,建立新的宋朝政府,史稱“南宋”。在金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下,他在南京(今商丘)停留僅僅5個月,就逃過長江,到了臨安,繼續(xù)偏安一隅,憑著長江天塹,與金國形成了隔江而治的局面。由此來看,當時的兩宋當局確實有著不絕的“商丘情結”,從而也使商丘在整個宋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以一地而興一朝、以一城而扶兩代,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古城倒影
鑒于商丘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宋朝當局先后對商丘的戰(zhàn)略定位、行政區(qū)劃和管轄權限進行了強化。商丘初名宋州,州治。公元1006年,改宋州為應天府,即“順應天人”之意。公元1014年,宋真宗又親自駕臨商丘,主持隆重的授命儀式,把應天府升格為南京,改圣祖殿為鴻慶殿,并賜宴三日。從此,南京商丘作為節(jié)守東南方向的陪都,與東京汴梁、西京長安、北京燕山并稱為“四京”,成為宋朝的政治重鎮(zhèn)、經(jīng)濟重鎮(zhèn)和軍事重鎮(zhèn)。
二、便利的交通設施
商丘自古為戰(zhàn)略要地,在兩宋時期更是“南控江淮,北臨河濟,彭城居其左,汴京連于右,形勝聯(lián)絡,足以保障東南,襟喉關陜,為大河南北之要道焉”。其水陸交通網(wǎng)四通八達,可以便捷地通往全國各地。
在水路方面,隋唐大運河余脈汴河穿境而過,東南方向的物資必須經(jīng)商丘方能運送到京都等地。而宋代經(jīng)濟的一個重要支撐就是海防貿(mào)易,占到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清代的朱彝尊曾這樣描述過當時汴河給商丘帶來的交通便利:“商丘,宋之南京也。東都盛時,由汴水浮舟達通津門,三百里而近,車徒之轂五,冠蓋之絡繹,妖童光妓自露臺瓦市而至,樂府之流傳,朝倚聲而夕勾隊于碧堂上……”
商丘古城樓
在陸路方面,自景德三年開始,由官方出資重修隋唐時期建成的商丘境內(nèi)的“馳道”,由彭城沿汴河直達汴京。“馳道”這種先進的交通基礎設施,相當于現(xiàn)在的高速公路,首創(chuàng)于隋煬帝楊廣,主要是皇帝出行專用,沒有皇帝允許,任何人不得擅自馳入,即便是皇族內(nèi)部人員也不行,否則就是僭越大罪,有殺頭的危險。而宋朝當局重修的商丘境內(nèi)的這條“馳道”,卻規(guī)定任何人都可以行走,不需要交納任何費用,這是當時商丘人在交通上享有的特權。直到現(xiàn)在,商丘人還習慣于把主要道路稱為“官路”。
三、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
宋朝時期的商丘,由于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沃野千里,是全國最重要的糧食產(chǎn)地,小麥、水稻、大豆、芝麻等農(nóng)作物非常豐裕。最為有名的土特產(chǎn)“應天府金桃”天下馳名,被作為貢品為皇家專用。
商丘擁有發(fā)達的紡織業(yè),農(nóng)村家家植桑養(yǎng)蠶,城鎮(zhèn)絲織作坊林立,生產(chǎn)的絲綢暢銷全國。當時,絲綢屬消費奢侈品,價格昂貴,瀟灑華麗,即便是歐洲的一些皇室大族,也不能輕易穿著。而在商丘,絲綢成為人們最普通的衣料,司馬光曾在文中記載“販夫走卒皆著絲襪。”
商丘燧皇陵
在手工業(yè)方面,商丘的許多產(chǎn)品都享譽全國,影響后世。其中名氣最大的是兩個酒類品牌,一個叫桂香酒,屬果酒;一個叫北庫酒,屬發(fā)酵酒。其中,北庫酒的初始釀造者,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任歸德軍節(jié)度使時,兵駐宋州。由于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即便是軍隊的經(jīng)費也十分緊張。而酒類產(chǎn)品當時屬于國家專賣,利潤極高,稅賦極重。周世宗出于軍事目的的考慮,允許各地駐軍自設酒庫,自行釀酒,一者滿足數(shù)十萬駐軍的自我需求,二者出售以資軍需。趙匡胤抓住這個機遇,率先在軍中設立釀酒作坊,并聘請民間釀酒高手,配制出清香甘醇的美酒。因其儲藏的酒庫位于五大軍庫的北部,故稱“北庫酒”(按當時的行軍習慣,出于安全的角度考慮,軍需物資按不同用途,大都依照五行方位分別存放,北方屬水,酒乃水之精,存于北庫)。趙匡胤好喝酒,并且酒在他的政治軍事生涯中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酒后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每一個關鍵時刻,酒都成為他最合適的謀權工具。因此,北宋建立后,由他釀造的北庫酒成為了國酒,影響力延續(xù)近百年。像歐陽修知穎州時,看到前任知府留下的幾壇北庫酒,非常高興,專門賦詩以感謝:“北庫酒醪君舊物,西湖煙水我如家”。北庫酒為商丘帶來了豐厚的財富,成為主要的支柱產(chǎn)業(yè)。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