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的商丘古城,長眠著中華“火祖”燧人氏,供奉著“火神”閼伯,這里是中國火文化的發(fā)源地,是“中國火文化之鄉(xiāng)”。
商丘古城 白鵬 攝
商丘古城的燧皇陵和閼伯臺作為中國火文化的發(fā)源地和重要流傳地,承載著中國火的發(fā)明史和管理史。
燧人氏發(fā)明了鉆木取火,成為見諸中國文獻記載的第一位人文始祖,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燧人氏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歷史文獻記載的人工取火的信使,并在商丘得到考古學證據(jù)支持。2005年,第十屆全國運動會“華夏文明之火”在這里采集;2006年4月,中國首屆火文化研討會在此成功舉辦;2007年,“火神祭祀”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商丘市被確定為北京奧運會火炬?zhèn)鬟f城市之一。
2006年4月,中國首屆火文化研討會在商丘市睢陽區(qū)召開,與會30多位專家就燧皇陵在商丘達成了共識:
一、燧人氏是見諸中國文獻記載的第一位人文始祖,是三皇中的第一皇,創(chuàng)立結繩紀歷和信風歷,命族為風姓,族下分氏,演化為后世的歷史各民族和當代中華各民族、當代萬家姓,是中華本源文化的根,是中華民族的根。風姓的確立,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姓氏起源。
二、燧人氏發(fā)明的人工取火,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鸬氖褂,使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從此,人類可以熟食,有利于從食物中吸取更多營養(yǎng),可以方便御寒以及防御猛獸侵襲。
三、人工取火的發(fā)明和火的使用,使此后許多重要的發(fā)明成為可能。中華火文化催生了火耕、火陶和青銅文化,催生了金屬工具的產(chǎn)生,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燧人氏是世界上唯一有史料記載的人工取火的信史人物。
四、燧皇陵在商丘,商丘是古黎丘,是燧人氏作為天皇時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睢陽擁有深厚的火文化底蘊。
什么是火文化?火文化,是指以火命名的文化,是以火為主的“人文意識的定向物化”。火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文化,且在某種意義上,是人類的根源性文化。人們在與自然的抗爭和生活的實踐中發(fā)明了火,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世代相傳,沿襲至今,且不斷推陳出新,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發(fā)展。
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張學勇介紹,2007年,商丘市睢陽區(qū)正式啟動了中國火文化之鄉(xiāng)的申報命名工作。
張學勇時任睢陽區(qū)文聯(lián)主席,他回憶說,收集火文化資料成為當時火文化之鄉(xiāng)申報成功的基礎。除了在商丘本地收集資料外,為獲取更充足的證據(jù),他們多次奔赴北京和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拜訪名師、專家,共搜集涉及火文化方面的資料132本,文字1500多萬字,為申報“中國火文化之鄉(xiāng)”收集了大量的確鑿依據(jù)。
商丘自古就有“火都”“火墟”“大火之鄉(xiāng)”的稱謂,火早已成為商丘的標志和象征,火相當于商丘的圖騰。古籍記載,“燧人始鉆木取火”“皇于天”“文明大見”。學者考證,敬奉太陽的燧人氏以瞿水、睢水流域為中心都邑,即今商丘市睢陽區(qū)境內(nèi)。
商丘還是見于史冊的我國第一位“掌火官”——閼伯的封地。歷史久遠的“燧皇陵”“閼伯臺”,莊重熱烈的“火神祭祀”以及當?shù)孛耖g“取新火”“添新土”“賽火把”“玩鐵花”“火龍燈”“太陽鳥”“吃紅蛋”等許多民俗都顯揚著獨特的火文化氣息。愛火崇火的理念,還滲透于商丘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007年,睢陽區(qū)“火神祭祀”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自古以來,商丘民間就有祭祀火祖、火神的傳統(tǒng)習俗,并有火祖、火神的故事傳說。
2008年8月30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等組成的專家和學者一行8人,對睢陽區(qū)申報“中國火文化之鄉(xiāng)”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論證。
2009年3月12日,“中國火文化之鄉(xiāng)”授牌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將“中國火文化之鄉(xiāng)”稱號正式授予商丘市睢陽區(qū)。
“中國火文化之鄉(xiāng)”是商丘古城的一張重要歷史文化名片,對于進一步確立商丘作為火文化發(fā)祥地的歷史地位、在全國叫響火文化品牌、推動商丘旅游業(yè)更快更好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