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之間的結盟是通過阪泉之戰(zhàn)而形成的。炎帝部落聯(lián)盟戰(zhàn)敗,愿意歸順;黃帝成為新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
炎帝原在長江流域活動,為了擴大生存空間,逐漸向黃河流域蠶食,并遷都于陳,即豫東淮陽一帶。黃帝都于今新鄭一帶,他看出兩大部落聯(lián)盟之間必有一戰(zhàn),就提前做了大量準備。首先,黃帝建立了一支數(shù)千人的常規(guī)軍,作為自己直接指揮的軍隊,并加緊訓練。黃帝發(fā)明了一種叫作“戈”的兵器。戈用金屬銅鑄造,呈“丁”字型,橫刃“援”可砍、可掄、可勾、可掃,豎刃“胡”綁扎在長木柄上。黃帝是有熊氏,圖騰為熊,豢養(yǎng)和驅使大量熊為自己戰(zhàn)斗。黃帝部落聯(lián)盟中像這樣以猛獸為圖騰并上陣的部落有好多個,像以猛禽為圖騰的有雕、鷹、鳶氏族,以猛獸為圖騰的有羆氏族,是熊的一種,體形巨大,食肉動物;有貔氏族,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似虎又像熊,能征善戰(zhàn);有貅氏族,貅音休,同貔,為雌獸;還有虎氏族,虎為神獸,有雙翼。有歇氏族,歇即歇驕,短嘴犬。終于,黃帝率領的熊、羆、貔、貅、虎、雕、歇、鷹、鳶九大氏族與炎帝對陣于阪泉之野。阪泉在什么地方呢?在新鄭和陳地之間,即今扶溝霧煙山一帶。
一戰(zhàn)。炎帝又稱火神,他乘黃帝立腳未穩(wěn)率先采用火攻,漫天漫地放起大火來,火趁著大風燒向黃帝營寨。黃帝猝不及防,被大火困于營寨之中出不來,敗于炎帝。
二戰(zhàn)。黃帝請來援兵應龍。應龍吸飲江河湖海之水,噴滅了炎帝的大火。黃帝乘勝率熊、黑、貔、貅、虎、雕、歇、鷹、鳶各氏族反擊,每個氏族都高擎著圖騰旗幟,驅趕著猛獸進攻,將炎帝趕到阪泉圍困了起來,雙方相持不下。黃帝下令:對炎帝要用智用勇,不能殺死,要活捉。為什么這樣呢?因為炎帝掌握著農業(yè)種植技藝和辯識草藥的知識,農業(yè)在那時是先進的生存之道。
三戰(zhàn)。黃帝將炎帝圍困在阪泉后,樹起七面星斗大旗,排兵布陣,訓練兵卒?吹醚椎垩刍út亂,不敢輕舉妄動。就這樣整整圍了三年。期間,黃帝命人秘密挖掘地道,直插炎帝軍營后面。一天,號旗擺動,戰(zhàn)鼓震天,黃帝豎起"大纛"之旗,親率軍隊主力從正面進攻,埋伏于地道中的軍隊從炎帝軍營后方涌出,前后夾攻炎帝。兩軍廝殺,群獸逞威,死傷無數(shù),血流漂杵。炎帝大敗,被生擒活捉。
黃帝不殺炎帝,炎帝甘愿歸順黃帝。黃帝三戰(zhàn),徹底擊敗炎帝部落聯(lián)盟,實現(xiàn)了兩大部落聯(lián)盟的統(tǒng)一,也使自己成為華夏族群的大首領。
說明:阪泉之戰(zhàn)是華夏歷史上的第一次大戰(zhàn)。文獻記載零星見于春秋戰(zhàn)國《列子》《呂氏春秋》和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等典籍!秴问洗呵·蕩兵》記述:“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列子·黃帝》記載:“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 《大戴禮·五帝德》描寫了戰(zhàn)爭經(jīng)過程:"(黃帝)與赤帝(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行其志。" 至于“三戰(zhàn)”的具體過程,則取材于民間傳說和后人演繹。河南傳說:阪泉在今扶溝霧煙山一帶,當時炎帝都于陳(今淮陽),黃帝都于新鄭,扶溝在其中間。詳見《風后八卦陣》(講述劉合亭、采錄劉文學)和《雙龍寨》(講述劉豹、采錄劉文學)兩篇,載于程建軍先生主編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神話•河南卷(一)》(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22)。黃河沿岸黃帝和炎帝神話分布于淮陽、沁陽、洛陽、新鄭、新密、靈寶等地。阪泉之戰(zhàn)敘事背景對應于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5000年上下。
有關時光旅行的故事,總能引發(fā)人們津…[詳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