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臺購物“攔腰斬”還是“莫講價”?
http://www.zfkbjt.com 添加時間:2009-4-8 來源:人民網(wǎng) 點擊次數(shù):
最近,臺灣有一個關于大陸游客的討論——對于習慣討價還價的大陸游客,臺灣商家要不要仍然堅持“一口價”?相應而言,大陸游客也要思考的是,到臺灣購物能不能不去“攔腰斬”?
購物砍價,在大陸已經(jīng)習以為常。有些人喜歡砍價,認為討價還價是一個與商家斗智的過程,費盡唇舌,砍掉哪怕一塊錢,也樂在其中。 臺灣有些民眾則認為,商家應該“一口價”,以示童叟無欺,誠信待客。當然,每種習慣形成都有其沿革、背景,不必評價孰優(yōu)孰劣。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入鄉(xiāng)隨俗,比如,給臺灣游客看的旅游指南請注明,到北京秀水市場可“攔腰斬”;對大陸游客則提醒,臺灣商家報價沒有砍價空間,購物莫“講價”。
“講價”、“不講價”,猶如買賣雙方博弈的“囚徒困境”,每個人都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終卻傷害了整體利益。因為,如果商家虛報了價,買方不砍價就會吃虧;如果商家報了實在價,買方砍價,只會傷了彼此和氣。因此,從個人權衡,似乎砍價更能夠保證自己的利益,但從整體來看,在人地兩生的旅游景點,一個“一口價”的環(huán)境,當然比“攔腰斬”更讓游客放心。如果臺灣商家都希望能夠堅持“一口價”,大陸游客更應該相應配合,購物時“不講價”。
“講價”、“不講價”,可能算是兩岸民眾間最微小的差異之一,即便兩岸無小事,也算不上什么大問題。而且,隨著大陸游客的增多——本月,日均赴臺3000人次,幾乎是去年下半年的10倍——可以預期,兩岸一定會自發(fā)磨合,形成一種默契。不管最后是“講價”占了上峰,還是“不講價”約定俗成,都會給兩岸交流交往增加一個有趣的例證:差異是暫時的,最終都會達成一致。
兩岸間需要磨合的事情很多,加強交流與交往,就是加快磨合、累積信任的過程。希望兩岸盡快增進互信,實現(xiàn)民眾福祉的最大化。
(作者: 責任編輯:張萌)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