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十條精品街整治工程已漸進尾聲,改造后的街道出現(xiàn)的變化有目共睹:空中的蜘蛛網(wǎng)不見了;人行道變寬了,盲道變直了;窨井蓋“隱身”了;街頭多了綠化帶、休閑椅……
這次政府花大錢“精裝修”的十條精品街到底“精”在哪兒?
市民來電意見建議充滿關切
“我覺得東西大街、紫荊山路這次修得真不錯,提升了咱鄭州的形象。不過,精品街以后能不能‘精’下去,還需要管理部門加強管理和所有市民的共同參與。”家住東大街的馬先生說。
“咱鄭州是缺水城市,精品街改造人行道時鋪了很厚的水泥,是不是不利于雨水滲透?年年修路,年年改造積水點,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一位市民提出疑問。
“現(xiàn)在的綠化帶高于路面,建議所有綠化帶應采用下沉式設計,否則不僅容易造成雨后水土流失,也會引起揚沙。”市民王先生建議。
“我建議修路也要保證質(zhì)量,路修完還要保證‘售后服務’;電線桿能不能一桿多用,既整齊又省錢……”市民楊先生建議。
無論批評還是建議,每個人的話語里都充滿了對精品街、對鄭州建設的關注。
專家點評便民細節(jié)舉目皆是
“精品是個啥標準?這回精品街改造,政府到底把錢花在了哪兒?”這是市民問得最多的問題。帶著大家的疑問,記者找到了負責給鄭州描繪藍圖的鄭州市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請該院副總工程師劉宇及該院高級規(guī)劃師、工程師劉東方和記者一道實地察看精品街。
。乖拢玻叭障挛,記者跟隨兩位專家,沿嵩山路徒步由建設路一直走到了隴海路。兩個多小時內(nèi),專家邊走邊看,邊走邊點評。您別說,這跟著專家不僅真的看出了一些門道,記者還長了不少見識呢。
兩位專家的單位就在嵩山路上,所以他們對嵩山路的過去、現(xiàn)在格外熟悉。跟著他們,眼睛仿佛不夠用,因為他們的視野不僅在腳下,還在空中、地下,身邊的建筑、道路、街景,點點滴滴在他們眼里都是細節(jié)——

細節(jié)一:人行道,還予行人
建設路、嵩山路東南角,一座建筑被護網(wǎng)攔起。護網(wǎng)外,一則啟事格外醒目:因精品街改造,原來設在這里的河南電視臺少兒藝術團搬遷。
“這座建筑要被拆掉,建一個小廣場。”劉東方告訴記者,這里本是鄭州人防工程的一個入口,但后來建起了這座建筑。要不要拆除這座建筑,曾是嵩山路改造的一個難點。按照規(guī)劃,這里要建一個小廣場——精品街都是主干道,路口的人流量非常大。因此,每個路口只要條件允許,都設計了一個小型的開放空間,或是廣場或是游園,有效地緩解人流。
沿著嵩山路東側(cè)向南走,記者感覺這里的人行道似乎特別寬。劉東方告訴記者,過去很多主干道上除了機動車道就是自行車道,人行道僅剩的一點兒空間又被花壇占據(jù)。這次改造中,路邊花壇被拆除,碧沙崗公園圍墻向后退讓,連路口的警亭都被拆了,“目的只有一個:把人行道還給市民”。
劉宇還給記者指出了人行道暢通的另一些“門道”:過去駐扎在人行道上的變電箱、通信箱等“小房子”都被請到了路邊;電線桿、警亭、報亭、IC電話、廣告牌、消火栓等,也都該“入地入地”,該“撤離撤離”……據(jù)介紹,因嵩山路緊臨市直機關和學校,公共停車位少,停車難,此次整治中,將結(jié)合立體停車場規(guī)劃,建立7個停車場。
細節(jié)二:行道磚,毛面不滑
人行道寬是夠?qū)捔,走著舒服嗎?兩位專家請來了嵩山路項目部的工程師張國梁,請他給記者講講人行道鋪裝的一些細節(jié)。
張國梁說,這次采用的花崗巖全部是毛面,無論雨天還是雪天,行人走上去都不會打滑。但這樣會不會影響道邊樹的生長呢?張國梁指著路邊的一棵樹,請記者俯身看:地面粗看是平的,實際上都有一定的坡度,樹池就像“地漏”,這樣雨水就能流進樹池,能有效利用雨水。
過去,媒體沒少關注盲道,占壓、缺損是老問題。張國梁指著現(xiàn)在又直又寬的盲道說:這次盲道也是用石材加工后鋪裝,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破損,寬度也更比過去增加了一倍。
細節(jié)三:窨井蓋,“偽裝”地磚
剛走出沒多遠,記者在人行道上發(fā)現(xiàn)了一處地磚“瑕疵”。仔細一看,是窨井蓋。張國梁說,這次精品街改造,窨井蓋已全部“隱身”。新型的隱形窨井蓋由兩層組成,底部是金屬蓋子,上面鑲嵌上地磚,由兩塊長方形的蓋子拼接而成,并完全融合到道路中,不仔細看還真難以辨別。
在嵩山路與中原路交叉口東南角的慢車道、人行道上,兩條筆直的馬路由原來的垂直相交變成半圓形,并且彎角處的磚頭都是用打磨過的石頭鋪成的。“這是我們首次采用的設計”,劉東方向記者介紹,這樣的設計可為騎車市民、行人提供方便。
細節(jié)四:隔離帶,美且實用
嵩山路沿線,分隔快車道和自行車道的隔離帶是一條細長的花壇,里面種滿了小松柏和菊花等。
“現(xiàn)在嵩山路,是典型的三塊‘板’。就是快車道、慢車道、人行道,三塊分隔非常明顯,有效保證各行其道。”劉宇點評說,過去,道路改造往往以單純拓寬機動車道為目的,“但單純照顧汽車,只會造成馬路越來越寬,道路卻越來越堵。用科學的手段保證車輛、行人的行路權,特別是要把人行道還給行人。改善步行條件,發(fā)展公共交通,鼓勵綠色出行,才是解決城市擁堵問題的根本辦法。”
“這里是不是漏鋪了一塊磚?”記者突然發(fā)現(xiàn)路邊一處綠化帶邊用來做圍堵的道邊石缺了一塊。
“呵呵,你再仔細看看。”劉東方笑著指出,其實綠化帶每隔30米左右就有這樣一個“缺口”,這是專門預留的雨水收集口,這樣下雨時,雨水就可以流進花壇里。
細節(jié)五:眾管線,統(tǒng)一“入地”
在嵩山路與中原路交叉口,一根電線桿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它似乎是我們一行人沿途唯一看到的線桿。記者在嵩山路上一路望去,原本矗立在人們頭頂?shù)?ldquo;蜘蛛網(wǎng)”都不見了。
“這是公交電車線路的線桿,實在沒有辦法入地。”劉東方解釋說,按照規(guī)劃,精品街上所有的管線這次都統(tǒng)一“入地”,網(wǎng)通、廣電、電信、鐵通等多家架空線纜,整改后都已統(tǒng)一納入一個管道中,并埋入地下。
“我們和各相關單位都簽了合同,管線一律超前設計、預留空間,以保證不再隨意破路。”張國梁說。
細節(jié)六:為“留綠”,改變規(guī)劃
在嵩山路與中原路、隴海路的兩處交叉口,路邊不時出現(xiàn)少林僧人和少林功夫圖案裝飾的休閑石椅。專家介紹說,這次嵩山路改造設計有一個理念,就是要彰顯“嵩山文化”。這些石凳都是嵩山石制成,“以后,市民逛嵩山路走累了,歇歇腳,看看街景,多美”。
在測繪學院家屬院門前,一棵“特立獨行”的樹引起了記者的好奇,它與其他樹不在一條直線上,矗立在兩棵正常間距的樹的中間,而且還擋住了盲道的一半,顯得十分“突兀”。劉東方介紹,規(guī)劃時曾計劃將這棵樹移植走,但后來考慮到應讓城市多些“綠色生機”,大家就把它留了下來,在鋪設盲道時還特地在此拐了個彎。
不止這棵樹受到“厚愛”,在河南省工業(yè)大學門前,校園前的路和人行道有半米高的落差。“我們原本計劃將這里鋪成一個斜坡,但沿途有幾棵樹,如果澆注上水泥,樹恐怕就活不了,我們正討論是否能將此處建成一個綠化點。”劉東方說。
十條精品街改造結(jié)束后,市民看到的美景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