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的游客在日常的工作中,忙忙碌碌,早就有了出去旅游的心思。好不容易湊齊了人,擠出了時間,千挑萬選選出了一條旅游線路,高高興興的出游!對行程安排的景點充滿向往,也把自己出游幾天的人身自由交給了導(dǎo)游。我們是消費者,拿錢買的應(yīng)該是尊重和開心快樂!
“糟糕,又帶了一個垃圾團!”這是筆者最近一個假日出游時偶然聽到的。地接導(dǎo)游和司機“不避嫌疑”用當(dāng)?shù)胤窖赃M行的對話,直接表達了對我們這些外地游客在購物商店消費不力的不滿。
當(dāng)初在選擇旅行社時,聽到這一旅行社負責(zé)人信誓旦旦的承諾、看到上門推介的年輕女導(dǎo)游甜美的笑靨,我們還以為出行必能享受“上帝”的待遇,而實際上,我們的旅途很“垃圾”。比如旅游線路設(shè)計,旅行社寧可把行程中的黃金時間安排給購物商店,也不給我們魂牽夢繞的西湖。進了所謂的購物商店,更好比魚兒進了倒須簍,只能進不能退,不順著由各類商品組成的狹長通道前行,根本就找不到出口。再比如,我們對低劣的食宿安排稍有微詞、對頻繁進購物商店稍有不滿,便招致導(dǎo)游和司機的譏誚。而且在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同時,還多了一個“垃圾”的頭銜。
普通游客常常天真地以為自己是“上帝”,其實,在某些缺乏有效機制制約、一味逐利的旅游行業(yè)從業(yè)人員面前,游客還有“上帝”的感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