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導游考試-飲食文化2
http://www.zfkbjt.com 添加時間:2009-11-6 來源:同程網(wǎng) 點擊次數(shù):
3、菜肴的鑒賞方法
(1)菜肴的色(鮮亮高雅,賞心悅目)
菜肴的色澤是衡量菜肴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菜肴的顏色以自然清新、能適應季節(jié)、地域、審美標準的不同,搭配和諧,色彩明麗為佳
例:龍虎斗、大煮干絲
(2)菜肴的香(香氣撲鼻,催人食欲)
一般來說,菜肴溫度越高,散發(fā)的香氣越強烈,因而制熱菜肴強調趁熱食用 例:回鍋肉、北京烤鴨
(3)菜肴的味(口感正宗,快人朵頤)
菜肴的味道是指菜肴入口后,對人的口腔、舌頭上的味覺器官所產生的綜合作用而給人留下的感受。調味是一種藝術活動,而中國的調味品種類多且調味手法高超,居世界前茅
例:麻婆豆腐、魚香肉絲
(4)菜肴的形(形真色雅,不忍下筷)
指菜肴的成形、造形。包括菜肴原料的形、加工處理后的形以及加工成熟后的形。造型應以快捷、飽滿、流暢為主,再輔以必要的美化手法
(5)菜肴的器(美器裝珍,相益得彰)
“美食不如美器”,菜肴的盛器之美主要表現(xiàn)在盛器與菜肴之間的搭配關系,以雅致和實用的統(tǒng)一為原則
(6)菜肴的名(以名寓意,令人難忘)
中國菜肴的命名講究典雅好聽,富有寓意,充滿質樸之美、意趣之雅。如白鷺上青天、黃鶯穿綠柳、三陽開泰、平地一聲雷等
(二)面點
1、面點的發(fā)展演變
春秋戰(zhàn)國 出現(xiàn)小麥、谷物等面點原料,整粒熟制
秦漢以后 人們懂得將小麥磨成粉,制成“餅”
宋代 原料充實,餅店規(guī)?捎^
元明清時 面點制作技術發(fā)展到了鼎盛階段
晚清起 面點行業(yè)處于停滯狀態(tài)
新中國成立后 面點數(shù)量、品種、工藝均大大提高,呈現(xiàn)繁榮景象
2、七種面團的特性與代表品種
(1)冷水面團
特性:色白、筋力強、富有彈性、韌性和延伸性。
硬面團 面條、水餃、餛飩
軟面團 餡餅
稀面團 春卷皮、撥魚面
(2)沸水面團
特性:由于水溫高,面粉中的蛋白質完全變性,
淀粉大量糊化,因而面團黏糯、柔軟、
無筋力,可塑性強。
代表品種:適宜制作炸糕、湯面餃等,如鍋貼
餃子、蒸餃、波絲油糕等。
(3)蓬松面團
特性:是在面團調制過程中,面團發(fā)生物理、化學反應,產生大量氣泡。通過加熱氣體膨脹后制品蓬松,呈海綿狀組織結構。
代表品種:
生物蓬松面團(加入酵母) 饅頭、包子、花卷等
化學蓬松面團(加入可食用的化學疏松劑) 油條
物理蓬松面團(加入鮮蛋或油脂高速攪打) 蛋糕
(4)油酥面團
特性:起酥
代表品種為:龍眼酥、菊花酥、水晶酥等。
(5)漿皮面團
特性:糖漿、油脂和其他配料攪拌成乳濁液后加入面粉調制而成
代表品種:廣式月餅、提漿餅、雞仔餅等。
(6)米粉面團
特性:是指事先將大米淘洗、浸泡、磨成漿,然后將水吊干或讓其發(fā)酵而成的粉團。
代表品種:湯圓、松糕、泡粑等
(7)薯類面團
特性:即在制面團時加入了馬鈴薯、紅薯、山藥等的面團。
代表品種:苕餅、山藥糕、火腿洋芋餅等
3.時新面點
速凍:餃子包子,飯
快餐:方便面,羊肉泡饃
保。航堤墙祲,增鈣,美容補腦
(三)小吃
概念:小吃是指正餐以外供應的風味食品,主要由米、面做原料制成,也有用肉或其他原料制品者。
地方代表品種
北京的“驢打滾”、“艾窩窩”、“炒肝”、“豆汁”;
天津的“狗不理”、“酥麻花”;
江蘇的“黃橋燒餅”、“五丁包子”、“蘇州湯圓”;
上海的“南翔饅頭”、“素包”、“糯米燒賣”;
浙江的“貓耳朵”、“寧波湯圓”;
四川的“龍抄手”、“賴湯圓”、“擔擔面”等等。
(作者: 責任編輯:周燕)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