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山風景資源種類多樣,數(shù)量豐富,分布廣泛,在獨特性、規(guī)模度、組合條件、積聚度、價值利用等方面均有較好的品質(zhì),特別是石林花崗巖峰林地貌景觀和老子文化名勝資源,是游覽區(qū)最好品質(zhì)資源的代表。老君山的地貌景觀奇特、造山運動遺跡保存完整,地質(zhì)學家稱之為推覆構造與重力滑動作用的經(jīng)典之作。
老君山十里畫屏又稱石林,屬花崗巖峰林地貌景觀,以其豐富的科學內(nèi)涵和險峻、易趣的景觀特色,在我國國內(nèi)花崗巖地貌景觀類型中獨樹一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zhì)公園評委、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院長趙遜先生評價為 “老君山滑脫峰林,舉世無雙”;并被稱為 “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花崗巖峰林奇觀”。
(十里畫屏)
· 形成原因
老君山景區(qū)位于欒川縣城南伏牛山北麓腹地,是中國伏牛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核心景區(qū),為國家 AAAAA 旅游景區(qū)。以花崗巖地貌為主體,老君山山體由距今1億年形成的花崗巖組成,花崗巖峰林景觀由較大規(guī)模的山體滑坡造成,之后受到抬升、風化剝蝕等地質(zhì)作用形成,在海拔2200米的主峰區(qū),石峰呈斜狀,北坡緩 (60~70度)、南坡近直立 (80~90度),有一種重力失衡、搖搖欲墜的感覺;在山的南坡,也是滑塌峰林主景區(qū),幾十條形似寶塔狀的石峰陳列與山體若即若離,呈梯次下滑狀態(tài),再向南就是滑坡體的前沿“鼓丘”部分,是山體徹底垮塌下來的巨型石塊,被稱為“滑塌峰林”。
峰林,原指碳酸鹽巖層經(jīng)巖溶作用形成高聳林立的溶丘,屬于喀斯特地貌范疇。在國外分散立和叢聚兩類,雄壯散立的喀斯特地貌為 “峰林”,叢聚的連座峰林又稱 “峰叢”。我國將溶丘個體直徑與高度比值作為成因指數(shù),其中指數(shù)3.0相當于峰林與其他地貌類型的分界,指數(shù)1.5相當于塔狀與錐狀的分野,指數(shù)小于1.5的稱作 “石林”。峰林的概念已得到更大范圍的延伸,如張家界石英砂巖石林、三清山花崗巖峰林等。
老君山以峰林命名的花崗巖地貌,而又冠名 “斜歪” “滑脫”或 “滑塌”一詞,表明山峰的縱軸線與地平面不相垂直,并與馬鬃嶺式滑坡后壁一起,見證老君山地區(qū)曾出現(xiàn)過的一次山體滑坡事件。
滑脫峰林
山體滑坡,是山體斜坡上某一部分巖頭在外力或自身重力作用下整體向斜坡下方移動的地質(zhì)現(xiàn)象,俗稱“走山”、“跨山”、“土溜子”。此處看到馬鬃嶺毛坡垂直而又光滑的石壁是滑坡體后緣,又稱“滑坡后壁”或滑動面;瑒用嫦蚴腔麦w,出現(xiàn)于滑動面和滑坡體之間的溝谷叫“滑坡裂縫”,位于裂縫下方的一排排高低不等、錯落有致的巖墻稱為“滑脫峰林”。
單斜山景觀
單斜山多出現(xiàn)于層狀巖石裸露區(qū),在老君山花崗巖區(qū)尤為顯現(xiàn)。老君山的花崗巖峰林不同于黃山、桂林、張家界的峰林,呈現(xiàn)出向南倒狀的歪斜,這種特殊地質(zhì)現(xiàn)象只是出在伏牛山區(qū)曾發(fā)生過一次自北向南的推覆構造運動,其力量之大,使花崗巖體產(chǎn)生向北傾斜破裂系統(tǒng),導致原本直立的峰林主軸線向南傾斜,并且在老君山南坡出現(xiàn)大面積山體滑動,從而造就了老君山別具一格的花崗巖地貌景觀。
· 滑塌峰林
滑坡鼓丘,指滑坡體前緣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山梁子。在老君山山體滑坡體的前緣,從山滑塌、崩落的巖塊與黏土堆砌呈弧形山梁,當其中的黏土與碎石被水流搬運后,便形成怪石嶙峋的“滑塌峰林”景觀;鹿那、滑塌峰林與單斜山、滑坡后壁、脫落峰叢、一線天,共同構成確認山體出現(xiàn)大規(guī);瑒拥幕疽。
· 蠕動狀滑脫峰林
滑坡臺階,指滑坡體所處位置和速度差異而形成的逐級下滑平面。老君山南坡的滑坡體為剛性的花崗巖,巖體受力后碎裂,碎裂的巖塊在流水或重力作用下搬運至山下,而被留在原地的巖石則異軍突起,形成刀鋒劍林狀的峰叢,因這些峰叢在縱向上具有相識的高度,在橫向上有較明顯的逐級下滑的趨勢,應屬于滑坡臺階的范疇。鑒于滑動帶裂縫間距離小,具有尚未完全脫離山體的特征,故冠名 “蠕動狀滑脫峰林”。
· 一線天
一線天,因詩云 “峰中觀天天成線,峽中聽泉泉如琴”而得名。林中林、山中山是天下石林景觀共有的特色,石林中的石峽、地縫多出一線天。老君山一線天與山體滑動有關,且弧形剪裂、羽毛狀開裂、扇形張裂等一線天景觀與峰叢、峰林組群出現(xiàn),現(xiàn)不多見。
· 斜歪峰林
冠名 “斜歪”表明山峰的縱軸線與地平面不相垂直,而向南傾斜。峰林斜歪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說明在推覆作用發(fā)生之前伏牛山的地形地貌輪廓基本形成。自北向南的構造應力作用到山體上部時,因無支撐山頂呈現(xiàn)向南部倒伏狀態(tài)。這也是將伏牛山推覆構造活動的事件確定在新生代古近紀末期的依據(j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