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公布2023年度全球推薦旅游地名單(25處),洛陽龍門石窟作為中國唯一上榜的目的地,入選“文化類”旅游地推薦名單。
△美國國家地理官方微博
據(jù)了解,“2023 Best of the World” (“世界最佳”)榜單以“尊重”為主題,共分為“社區(qū)”“文化”“冒險”“自然”以及“家庭”五個類別,囊括了25處旅行目的地。其中,龍門石窟因其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成功入選“文化類”旅游地。
△美國國家地理推特平臺發(fā)文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現(xiàn)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qū)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2000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6年1月,龍門石窟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lián)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2007年5月,龍門石窟被原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qū)。
△龍門石窟景區(qū)由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個景點組成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由于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己為“真龍?zhí)熳?rdquo;,故又稱“龍門”。
△龍門西山全景圖
△賓陽中洞彩繪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fā)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xiàn),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崇佛的歷史情態(tài)。這些形制瑰異、琳瑯滿目的石刻藝術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
△奉先寺全景圖
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規(guī)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大盧舍那像龕群雕最為著名。奉先寺是龍門石窟開鑿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像龕,這座依據(jù)《華嚴經(jīng)》雕鑿的摩崖式佛龕,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用一周極富情態(tài)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如果說奉先寺代表著唐代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那么盧舍那大佛就是這座東方石刻藝術殿堂中最閃耀的明珠。
龍門石窟延續(xù)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然景色優(yōu)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其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fā)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借助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歲月的洛陽,依然生動詮釋著中華民族兼容并蓄、博采眾長、開拓進取的文化自信,讓越來越多的人聽到“龍門故事”“洛陽聲音”,讓豐厚的歷史遺產(chǎn)再現(xiàn)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