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執(zhí)事樓,坐東朝西,我覺得很可惜,它只能看到每天的夕陽,而看不到每一天的日出。就像一個歷史的記錄者,從夕陽那里收錄每一天的歷史。朱紅色的門,每層有六個,還有六個像橋拱一樣的通向外面的外門或者說外窗,每個“橋拱”的兩端還有一米多高的“橋墩”。這就是執(zhí)事樓樓最典型的特點。此外,小樓的兩端各有一個拐角樓梯,樓梯的扶手是圓柱型的,踏著樓梯走上二樓,走廊上丟棄著大塊小塊的廢紙屑,地上和窗臺上厚積的灰塵,儼然一副許久沒有人打掃的樣子。向外望去,幾乎觸手可及那幾枝伸向小樓的淡紫色的泡桐花。遠望,更有一種感覺,像是站在歷史的當年眺望未來……
歷史的思考
同學們沿著另一道樓梯走下來,然后都漸漸離去。這座小樓又回歸靜謐,安靜地受在那里為歷史作見證。他是靜止的,但它的意義卻是深遠的,發(fā)展的!
回顧幾千年來的每一次科舉考試,它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學而優(yōu)則仕”,它又為我們社會的每一步前進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但,時代在前進,這種還依舊以四書五經為考試主要內容的制度終究要被淘汰!河南貢院除了見證了科舉制這個已于社會發(fā)展極為不利的人才選拔方式的壽終正寢,還見證了清代科舉試題的改革。
壬寅科鄉(xiāng)試(1902年),癸卯科會試(1903年)是清代科舉試題真正實行改革的一次。它廢除八股文,不再全以“五經四書”為根據出試題,而改為第一場試中國史論五篇,第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第三場試四書義兩篇,五經義一篇。這是清代科舉制度的一大變革,是值得在中國科舉史上寫下較濃重一筆的。在河南貢院舉行的壬寅科順天鄉(xiāng)試,同其他直省一樣首次進行了改革,在河南貢院舉行的癸卯科會試,更是清代會試試題破天荒的首次改革。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開封、河南貢院是清代科舉試題改革的發(fā)祥地。
從后周和北宋的國子監(jiān)所在地到明清的河南貢院,這里自古就是一片教育圣地?婆e制廢除七年后,一所新的學校即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在古城開封清代貢院舊址誕生。歷經百年風雨,如今的這里已儼然一副現代化的大學氣息。
從古至今,這里成了中國教育改革的見證者。從科舉導現代化的大學,中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也在不斷轉變,提升。
生生不息,傳道授業(yè),也許就是這片土地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