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觀山
沒有山,一個地方就缺少風骨;沒有水,一個城市就少了靈秀。流經洛陽的主要河流有四條,只有伊水像她的名字一樣,清純俊秀。而龍門石窟就是背依龍門山,面向伊水而居,得山之秀,集水之靈。
尚未到龍門石窟,就已看到美麗的伊水橫臥在山腳下,在陽光下微微閃起鱗光,在兩岸青山的環(huán)抱下顯得格外嫵媚。龍門山這一段的伊水特別寬闊,最寬的地方,看起來就像個小小的湖泊,上游還不寬,而且被河中的長長沙洲分為幾縷白色的絲帶,漸向下游水面漸漸開闊,形狀看上去就像少女的裙裾。龍門石窟建在河西一側的山體之上,我們就沿著伊水的右岸開始,一邊爬山,一邊看宏大的石窟建筑群。
龍門石窟并非一朝一代所建,最早的石窟開鑿于北魏時期,一直延續(xù)到宋代。由于時代久遠多數(shù)窟洞和佛像已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龍門石窟的最大的一尊佛像——盧舍那佛,卻相對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尤其是佛像的面部保存得很好——從容不迫地俯視著腳下的蕓蕓眾生,好像帶著淡淡的憐憫與寬容。據說盧舍那佛的面貌就是仿照武則天的面容雕成,能把一個人的容貌刻畫到深具佛性,有那么拈花一笑的從容,真是人間的天工。
站在西山上,向東山眺望,滿山的青翠中掩映著一座寺院,在半山腰的霧氣中浮現(xiàn)。一陣陣悠揚的大悲咒隨風飄來,更增添了佛寺的莊嚴與清凈。半山的高度,一水的阻隔,飄渺的佛音,薄薄的云霧,都給人一種錯覺,那不是一處現(xiàn)實的寺院,而根本就是彼岸的佛國。
白馬禮佛
我一直以為,其實佛在任何一處,在周圍,在心里。僧人們明明地脫離了俗世,卻又要被俗世所擾。他們對于游人,不知不覺中,已然成為一個參觀的景色。
在白馬寺,我看見了那棵1500年的大樹,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樹上老皮縱橫,背依著一棵另外的樹。它幸福得讓人羨慕,至少這千年并不孤獨。如果沒有那棵樹的陪伴,我不知道是否它愿意忍受這千年的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