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林的門票已經漲到30元了,走進去,見香火正盛,人們在焚香禱告,可能是希望關帝能保佑自己學業(yè)有成財源廣進吧。
我并不迷信這些,但也不敢冒犯關老爺,畢竟他是劉關張三兄弟中最被我欣賞的一個。
雨后的空氣格外清新,樹木花草被洗刷得郁郁蔥蔥,我不禁流連在蒼松翠柏碑林石刻中了……
從碑林出來,和磐磐把明信片形式的門票寄回北京,這將是一段美好的記憶。
又坐了幾站公交車,龍門就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只見一橋飛架伊河,把東西兩山連接起來,雨霧蒸騰,層次分明,遠看像一幅水墨畫。聽磐磐嘟噥了一句“暮靄沉沉”,我故意追問,他卻說記不清了,我念道,“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仍是相視微笑,總怕有“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那一刻吧?
在這里,有必要再背一段導游詞:歷史上,洛陽曾是東漢、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永平年間建成了號稱中國佛教第一名剎的洛陽白馬寺。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則天對佛教更是篤信有加。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他們在洛陽大興土木,龍門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處。
石窟位于洛陽市區(qū)南12公里處,與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主要開鑿于北魏時期和唐代武則天時期,其中規(guī)模最大、名聲最響的是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的奉先寺石窟,里邊的佛像造型雍容典雅、面目傳神,所穿服飾紋路清晰、衣褶宛然。主佛盧舍那高17.14米,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這尊佛像身披袈裟,面容豐滿,嘴角微翹,略含笑意,眼簾低垂,其端莊大度、淳厚安詳?shù)膬x態(tài)令人肅然起敬。據(jù)說這尊佛像是根據(jù)武則天的面容開鑿的。(后來磐磐特意把我和佛的頭像拉到一起拍下一張照片,他說我有著同武則天一樣豐滿而微翹得嘴唇。)
下面講一則關于門票的趣事。龍門石窟的門票是80元一張,其中包括4個景點,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算是所謂的聯(lián)票吧。每到一個景點打一個孔,其實最精華的石窟藝術是在西山,流連于大大小小的洞窟,竄上跳下,早已人困馬乏,然后,過河參觀東山的石窟,覺得腳酸酸的。這時聽見身后一對情侶的對話:
男:反正都差不多,咱們回去吧。
女:那哪行,還有兩個地方沒去呢,一個地方20,兩個地方就是40,兩個人就是80塊,不能浪費,趕快找到那兩個景點打孔去!
我和磐磐大笑,隨即打起精神,向著下一個“打孔處”前進。
遠處傳來悠揚的鐘聲,那是香山寺,人們又是撞鐘燒香禱告,不知何時能讓那口大鐘得到清閑。
最后一個可以“打孔”的地方是白園,是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墓地為基礎修建的公園。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都是當年背得爛熟的詩句,一定要前去拜謁一番的?窗讏@中的翠竹流水,宛然江南。
忽見一道矮墻,上有碑刻,走近一看卻全是日本書法家的作品,知道白園是日本出資修建的,但心里仍不是滋味,不知這算不算是盲目的狹隘的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