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兩次飛赴西伯利亞,共逗留約40天。其間,在伊爾庫茨克、赤塔、烏蘭烏德、恰克圖等城市間奔波了幾千公里。西伯利亞之行給記者留下的印象是:靜謐的生活、歷史的沉積、時而顯現的“中國元素”……也許,西伯利亞談不上現代和時尚,然而這卻是一片獨具魅力的神奇土地。
人們的生活靜悄悄
西伯利亞東起太平洋沿岸,西至烏拉爾山,北鄰北冰洋,南部與中國、蒙古國、朝鮮等國相連。
作為一個廣義的地理概念,它是如此遼闊,總面積比中國陸地面積還要多出近300萬平方公里。
記得第一次赴西伯利亞時,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記者從中國的華北地區(qū)降落到了東西伯利亞第一大城市伊爾庫茨克。
機艙外正是雨夜,只能看見星星點點的燈光,這讓人感到飛機滑行的時間格外漫長!拔鞑麃喌奶攸c就是地方大,從飛機場就能看得出來!”這是記者聽到同伴對這里的第一句評論。
我們在西伯利亞的行程主要在東南部,即靠近中國和蒙古國的區(qū)域。這里貫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和相當于中國省道的聯邦公路,屬于城市和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qū)。
即使是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期,西伯利亞一些城市的主要街道依然保持交通順暢,公交車上總能看到空閑的座位,大街上行人稀少。這里的靜謐對住慣了中國大城市的人來說,真是難得一見。
居民在郊區(qū)別墅種菜
東西伯利亞位于高原地區(qū),記者所到的城市多處于盆地之中。從高處遠眺可以看到城市被密密匝匝的小房子所圍繞。這其實是特有的俄式“別墅”。與國內的情況不同,它在俄羅斯并非是精英人士的豪宅。一般來說,俄城市居民都可以在郊區(qū)申請得到一塊甚至多處土地的使用權,來修建自己的“別墅”。
一次,記者外出途中遇到大雨,只好到布里亞特族的農戶家中過夜。當時已是晚上10點多鐘,為了招待我們,51歲的女主人達達格瑪專門開車去買來伏特加、面包和一只活羊。由于雷陣雨造成暫時斷電,直到零點過后,大盆的手扒羊肉才端上來。得知我們是從中國來的客人,她馬上說到了2008年奧運會,并希望能有機會到北京看看。
伯利亞地區(qū)的大多數人對中國有好感,也非常愿意交流。他們對中國的發(fā)展特別感興趣,希望到秦皇島、三亞等地度假。
到處都有蘇聯印記
東西伯利亞雖與莫斯科相距遙遠,但俄羅斯經歷過的風風雨雨至今在西伯利亞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記。
記者看到,很多老式的木房子都有百年歷史,有些還是當年流放至此的名人的故居。同俄所有城市一樣,這里也有大大小小的列寧雕像、“列寧大街”、“馬克思大街”以及十月革命區(qū)等等。
西伯利亞地區(qū)城市里的建筑多半是蘇聯時期建成的。記者曾住過烏蘭烏德市的“布里亞特”賓館。雖然這是一棟城市內最宏大的建筑之一,但內部的設施卻十分簡陋。這棟有悠久歷史的建筑,想當初還是能夠體現出蘇聯作為超級大國的強大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