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過這么多次的盜挖,考古界對茂陵還是較為樂觀的,一是茂陵修筑了半個多世紀,內部機關重重,很難進去,陪葬品不可能被盜盡;二是早期盜墓,僅看重金銀珠寶,一些如經書類的文物、當時人們用的器物并不被看重,還會留在地宮中。
上世紀40年代,一位美國飛行員在執(zhí)行飛行任務的途中,在西安的西北
方向意外看到了類似于金字塔的建筑,他把這些建筑稱為“東方的金字塔”,他和他的飛行隊員由于并不知道是什么古跡,所以只把這些建筑當做導航地標,這個“金字塔”就是漢武帝劉徹的茂陵。
今年4月,經過一年多的野外調查,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學家們終于完成了對漢武帝劉徹陵墓的勘探,探明了這個被史學家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執(zhí)政時期最長、建樹最多、業(yè)績最豐的皇帝陵墓的整體布局。
“西漢一朝11位皇帝,據我們的考古調查和歷史文獻的記載,漢武帝陪葬的東西最豐富,在他還沒有去世的時候陵墓里就已經放不下了。那時就有盜墓者盜走陪葬品。”陜西考古研究院院長、漢陵考古隊隊長焦南峰接受北京科技報記者采訪時說。
相傳武帝身穿的金縷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讀的雜經30余卷,盛于金箱,也一并埋入。
現在,考古專家最看好的是劉徹穿的金縷玉衣。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睋f,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約有大小玉片2498片,串玉片的金線就有兩斤多。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據史料記載,漢武帝16歲繼位,第二年即公元前139年就開始修建陵墓。傳說漢武帝劉徹在一次打獵的過程中,因在茂鄉(xiāng)附近發(fā)現了一只麒麟狀的動物,和一棵長生果樹,認定茂鄉(xiāng)是一塊風水寶地,于是下詔將此地圈禁起來,開始營造陵墓。漢武帝在創(chuàng)立自己的偉績的同時,他的陵寢也在不斷擴大。公元前57年2月,71歲的漢武帝壽終于長安王柞宮,18天后葬于茂陵。茂陵由此才停止了營建,而這時茂陵已修建了53年之久,原來栽下的樹木都已經長成參天大樹。西漢時期,因漢武帝的陵寢隸屬槐里縣茂鄉(xiāng)而被人稱之為“茂陵”。
漢武帝駕崩,埋葬后也未得安寧,據《后漢書》記載,當年農民起義軍赤林軍攻占長安后,焚燒了皇宮,又“發(fā)掘諸陵,取其寶物”。茂陵中的寶物,搬了幾十天,“陵中物仍不能減半”。后來起義軍沒有錢用時,再一次盜挖了茂陵。而在東漢末年,董卓也盜挖過茂陵,他叮囑呂布,在進入茂陵時注意尋找一種專治啞巴的秘方,原來他的孫女董白是個啞巴。唐末黃巢起義時沒有錢用,也光顧過茂陵。民國時期,軍閥孫連仲在陵上修筑戰(zhàn)壕,被懷疑實為盜墓。但是,這些盜墓說法,并無具體文字記錄,茂陵地宮中的寶物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
雖然有過這么多次的盜挖,考古界對茂陵還是較為樂觀的,一是茂陵修筑了半個多世紀,內部機關重重,很難進去,陪葬品不可能被盜盡;二是早期盜墓,僅看重金銀珠寶,一些如經書類的文物、當時人們用的器物并不被看重,還會留在地宮中。
目前,考古學家們最想了解的是這占地面積近6萬平方米的茂陵,下面到底是怎樣的,搞清楚布局對于保護這一文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勘探,茂陵陵園整體坐西向東,漢武帝的帝陵位于茂陵陵園中心位置,有內、外兩重園墻,司馬道兩側有50多座陪葬墓,守陵的陵邑則位于陵園東北方。
漢陵考古隊的馬永贏副隊長向《北京科技報》介紹說,墓葬形制為“亞”字形,在封土四面正中位置各有一條墓道,平面均為梯形。
焦南峰認為,從歷史來看,凡是有大的建樹的帝王,一方面他會繼承他的先人的制度,但是我們也能從現在掌握的資料發(fā)現,他實際上已經開始根據自己的貢獻,從布局上尋求變化。例如,從西漢時期在陵墓外層設置外藏坑(一般被人們稱為陪葬坑),坑里放置大量的東西,代表了漢代的官僚機構和軍隊,帝王就是帶著這些東西去另一個世界繼續(xù)他的生活。通過這次的鉆探調查,發(fā)現漢武帝與前面的高祖、文帝、景帝相比都有很大的變化。景帝的陽陵外藏坑的數量就有大量的增加,陪葬坑達183個,但是到了茂陵,截至目前的考察,各類陪葬坑數量已經達到400多個。事實上比秦始皇陵發(fā)現的還多。
另外一個變化是陪葬坑布局的變化。漢高祖和漢景帝的陪葬坑分布在帝陵的東部,個別分布在北部,焦南峰說:“這可以說是西漢早期的一個制度;实凵铣鏂|,大臣們站在東邊兩側。而到漢武帝時,我們根據考察推測,他不僅東部和北部有大量的陪葬坑,西部和南部也有。我們推測這體現了漢武帝以我為中心的思想。這應該說是西漢帝陵發(fā)展的新階段!
另外,這次調查還發(fā)現了茂陵邑,焦南峰說,這是此次調查的一個偶然發(fā)現,根據對以前的漢陵考古,漢代帝陵都應該有守陵的陵邑,但此前都沒有發(fā)現武帝的陵邑!斑@次調查我們幸運的找到了茂陵邑!泵暌爻莾劝l(fā)現數十個里坊,其中東南部為燒陶作坊區(qū)。我們重點對中南部進行了勘探,發(fā)現多個居民住宅遺址,周圍散落有建筑遺物。
另外一個重要發(fā)現就是修陵人的墓地,馬永贏副隊長介紹說,茂陵的修陵人墓地位于茂陵陵園以西約4公里的南位鎮(zhèn)陳王村南。上個世紀70年代,當地群眾在平整土地時發(fā)現大量戴鐵制刑具的骨架,據當時在場的人講,這些骨架埋葬凌亂,頭向不一,有的甚至幾具骨架疊壓在一起,還有個別為半跪半蹲姿勢。茂陵博物館收藏有少量當年在此采集的鐵刑具。馬永贏說:“我們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于2007年10月在陳王村南約1500米處展開了調查和鉆探,在大約4萬平方米的范圍內發(fā)現了大量埋葬密集的小型墓葬。這些墓葬長1.8-2.0米,寬0.4-0.6米,深約2.0-3.0米左右,墓葬間隔0.2-0.5米,按此密度推算,估計這片墓地埋葬尸骨在2萬具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