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當(dāng)繁華都市的霓虹遇見山區(qū)小城的煙火,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一位上海旅人走進(jìn)欒川,用深度體驗書寫出對欒川的深刻印象。這里的自然、山水、人文、習(xí)俗無不透露著欒川的獨特魅力,淳樸、熱情、開放的欒川人用雙手與智慧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傳奇故事。正如作者所寫“是像欒川人這樣,腳踩實地,手攀青山,一點點把日子過成了別人眼里的風(fēng)景”——且看上海來客在欒川的詩意旅居。
《我是上海人,去了一趟欒川,不吹不黑:欒川人是真的牛!》
一、豫西的山坳里,藏著個“活山水”
從上海虹橋站坐高鐵到鄭州,再轉(zhuǎn)大巴往西南走,車窗外的景象就慢慢變了。鋼筋水泥的森林退成遠(yuǎn)影,先是平原上的麥田像綠毯子鋪到天邊,接著山就來了——不是南方那種被修剪得秀氣的丘陵,是豫西地界里生猛的、帶著野氣的山,石頭棱棱角角地露著,樹卻在石縫里長得瘋,綠得能滴出水來。
我這上海人,看慣了外灘的玻璃幕墻映著江水,乍到欒川,第一回覺得“山”這個字是有體溫的。縣城就窩在群山懷里,伊河穿城而過,兩岸的樓不高,白墻灰瓦,上頭飄著辣椒串和玉米棒子,跟畫里似的?赡阕呓丝矗菈ι系拇u縫里都長著青苔,河岸邊的石階被踩得發(fā)亮,分明是活了千百年的光景,不是哪個景區(qū)擺出來的盆景。
在街邊買酸漿豆腐,賣豆腐的老漢戴頂藍(lán)布帽,手背上全是皺紋,可稱豆腐的秤桿捏得穩(wěn)當(dāng)。“自家磨的,酸漿點的,城里吃不著。”他說話帶著豫西口音,像石頭子兒在碗里滾,實在得很。我買了一塊,咬一口,豆香里帶著點酸,是陽光曬過豆子、又經(jīng)了老漿發(fā)酵的味道,跟上海超市里滑溜溜的嫩豆腐不一樣,這豆腐有股“土勁兒”,卻土得扎實,像欒川的山一樣,不花哨,卻經(jīng)琢磨。
二、山是靠山,人是活人
在欒川待了幾日,發(fā)現(xiàn)這兒的人跟山一樣,有股子“牛勁兒”。這牛勁兒不是蠻橫,是把日子過瓷實的本事。
去老君山那天,碰上大霧,臺階濕滑。我喘著氣往上爬,見個挑山工,肩上扛著兩筐水泥,走得比我還穩(wěn)。他穿件洗得發(fā)白的汗衫,額頭上的汗珠子直往下掉,卻顧不上擦,眼睛只盯著腳下的路。“師傅,這一趟得走多久?”我問。他歇下?lián),抹把汗,咧嘴笑?ldquo;習(xí)慣了,倆鐘頭吧。”我看那水泥筐,少說也有百來斤,這山路陡得像梯子,換我空手走都費勁。“現(xiàn)在不是有纜車嗎,咋還靠人挑?”他指指遠(yuǎn)處的懸崖,“有些地方,機(jī)器到不了,就得靠人。山養(yǎng)人,人也得伺候山,不然這景兒,誰來看?”
后來在重渡溝遇見個開民宿的大姐,更讓我服帖。她家民宿在竹林深處,白墻黛瓦,院里種著月季和薄荷。大姐以前在城里打工,后來聽說老家搞旅游,就回來收拾了老宅。“剛開始啥也不懂,跟人學(xué)砌墻、刷漆,手磨出了繭子。”她給我端來杯野菊花茶,“你看這院子,以前是堆柴火的,現(xiàn)在客人來了都喜歡坐這兒喝茶。”她說話時,眼睛亮閃閃的,像院子里的陽光。欒川好多這樣的人,以前守著山窮,現(xiàn)在靠著山富,可這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拿汗水換的,是把老祖宗留下的山水盤活了,變成了飯桌上的米、身上的衣。
三、土里生的文化,比鋼筋還硬
欒川人牛,還牛在骨子里的那股文化氣。這氣不是裝出來的,是從土里長出來的,跟石頭一樣硬實。
在陶灣鎮(zhèn)的一個古村落,我撞見一群老太太在村口編竹筐。她們坐成一排,手里的竹篾翻飛,編出的筐子細(xì)密又結(jié)實。有個老太太頭發(fā)全白了,手指關(guān)節(jié)都變了形,可編起篾來比年輕人還利落。“這手藝傳了幾代人了,不能到咱這兒斷了。”她說,“現(xiàn)在年輕人愛買塑料筐,可咱這竹筐,盛糧食不招蟲,放東西透氣,耐用著呢。”旁邊一個大嫂接過話:“俺婆婆編了一輩子,現(xiàn)在教孫女兒編,說這是咱山里人的根。”
晚上在縣城的夜市,又遇見個唱墜子的老漢。他坐在小馬扎上,面前支個小音箱,手里的墜胡拉得嗚嗚響,嗓子一打開,那調(diào)兒帶著哭腔,又透著股硬朗,唱的是三國故事,也唱山里的日子。周圍圍了一圈人,有年輕人舉著手機(jī)拍,也有老頭跟著哼。老漢唱完一曲,有人往他面前的鐵盒里放錢,他擺擺手:“不圖錢,就圖個樂,讓年輕人知道,咱欒川不光有山,還有這老玩意兒。”
這讓我想起上海的弄堂,現(xiàn)在也講保護(hù)老建筑,可好多時候是修得跟新的一樣,沒了煙火氣。欒川不一樣,他們的老手藝、老腔調(diào),是活著的,就像山上的樹,根扎在土里,年年都發(fā)新芽。
四、上海人的“巧”,遇見欒川人的“拙”
在欒川待得越久,越覺得上海人和欒川人像是兩種活法。上海人講究“巧”,高樓要建得巧,生意要做得巧,日子要過得精致又精明?蓹璐ㄈ撕孟窀“拙”——山要一步步爬,活要一件件干,手藝要一輩輩磨。
有回在伏牛山滑雪場,我看一個教練教小孩滑雪,那教練話不多,就一遍遍示范,扶著孩子摔了又起。“急不得,學(xué)這玩意兒,就得耐得住摔。”他說。這讓我想起上海的培訓(xùn)班,家長們都盼著孩子快點出成績,可這兒的人,好像更懂“慢”的道理。就像山里的核桃,得等秋風(fēng)打了才會裂開口,急著摘下來,果仁都是澀的。
臨走那天,我在伊河邊遇見個釣魚的大叔。他坐在小馬扎上,一坐就是一下午,魚竿動都不動。“大叔,釣著魚沒?”我問。他頭也不抬:“釣不釣得著不重要,坐這兒看看山,聽聽水,心里舒坦。”我忽然明白,欒川人的“牛”,不光是把日子過好了,更是把心擱在了踏實的地方。上海人常說“活得累”,可在這兒,日子好像能慢下來,像伊河的水,不慌不忙地流,卻把該滋潤的都滋潤了。
五、不吹不黑,這“牛”里有真滋味
回上海好幾天了,欒川的山還在夢里晃。有時候走到外灘,看著江面上的游船和對岸的燈火,會突然想起欒川的星空——那星星密得能砸到人,山風(fēng)一吹,滿耳朵都是蟲鳴和樹響。
有人說,現(xiàn)在的旅游文不是吹上天就是踩下地,可我這上海人,去了趟欒川,只想說句實在話:欒川人是真的牛。這牛,不是說他們有多了不起的大事,而是他們把一方山水守得有滋有味,把老祖宗的智慧活得明明白白,把苦日子熬成了甜滋味。他們像山上的石頭,看著普通,卻經(jīng)得住風(fēng)雨;像地里的莊稼,春種秋收,活得踏實實誠。
城市里的人啊,總想著往遠(yuǎn)方跑,其實遠(yuǎn)方的“牛”,從來不是靠喊出來的,是像欒川人這樣,腳踩實地,手攀青山,一點點把日子過成了別人眼里的風(fēng)景。這道理,比任何網(wǎng)紅景點都實在,比任何營銷話術(shù)都動人。不信?你去欒川走一趟,看看那山,看看那人,就懂了。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