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中國文物報發(fā)布了“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十佳案例和優(yōu)秀案例”,“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發(fā)展和諧共處”成功入選全國十佳。
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旨在宣傳推廣考古遺址在保護、管理、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和經驗,為進一步提升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利用水平提供全國范例,擴大考古遺址的社會影響力和提高公眾參與度。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上榜,不僅是對該遺址在考古方面成績的肯定,更是為河南乃至全國在遺址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方面、在古老遺址與當下城市的和諧共生方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隋唐洛陽城遺址 趙墨波 攝
上央視 創(chuàng)新高 流量不斷 2023年隋唐洛陽城成頂流
“神都洛陽歡迎王子殿下回城。”
“公主回城,鉆石相送。”
“穿越回盛唐,洛陽過大年。”
……
如果說2023年全國的文旅市場一路“繁花”,那么霸榜出圈的城市中一定少不了洛陽。到洛陽,體驗漢服文化,穿越盛世大唐,這其中,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眾多游客首選的打卡之地。
2024年3月11日下午,在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qū)的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內,講解員高雅正在接待一位來自浙江的小姐姐。小姐姐身穿紅色馬面裙,盤頭插著發(fā)簪,精致的妝容一眼望去,仿佛是從過去穿越來的大家閨秀。“這是我在洛陽的第三天,剛剛在九洲池看完表演,這套衣服也是在河南買的,為了配這套衣服我專門在旁邊漢服店做了造型。”
講解員高雅正在接待游客 趙墨波 攝
見到記者采訪,這位來自南方的小姐姐對這幾天的行程贊不絕口。九洲池演出的雍容華貴讓她震撼,出租車師傅在遭遇堵車時提前結束計時收費讓她感動;當然,最最讓她滿意的還是自己的妝容:“我去過很多地方,包括在橫店做過造型,都沒有這里精致,關鍵是價位還不貴,這一點真的讓我很驚喜。”小姐姐表示,她會把這幾天的行程分享到網上,讓更多人看到。
外地游客的盛贊,高雅已經習以為常。作為一線員工,對于近年來洛陽文旅的變化她感受很深,“春江水暖鴨先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前來參觀的游客,他們的口音越來越豐富了,全國各地的都有。還有一個變化就是,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他們對我們的文物、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更加感興趣,更愿意去了解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洛陽人,這片厚重的土地帶給當地人的饋贈,高雅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我是2021年來到應天門工作的,每次我給大家講解介紹之后,大家會說‘你們洛陽真的好厲害’,我心里就會很驕傲。”高雅說,十三朝古都的底蘊,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片帶給她的不僅僅是這種強烈的自豪感,還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真金白銀,“遺址周圍這些片區(qū)里的居民把自家房子改成民宿,或者是說做一些沿街的商售,特別是我們周圍這些店鋪,有很多是漢服店,居民的營收增加了,就業(yè)的機會也提升了。”
據統(tǒng)計,2023年,洛陽市共接待游客1.35億人次、旅游總收入1041.7億元。其中,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2023年累計接待游客超400萬人次,并入選河南省文旅廳100家文旅消費新場景名單。同年,“洛陽大遺址保護與文物活化利用”還成功入選“世界旅游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十大城市案例”,洛陽市基于隋唐洛陽城探索出一條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發(fā)展和諧相處的新路徑。
應天門遺址前表演古今結合 趙墨波 攝
保起來 美起來 活起來 從1.0到3.0 這個國家遺址公園煥新生
隋唐洛陽城背依邙山,面對伊闕(龍門),伊洛兩河流經而過,其“河山控戴,形勝甲于天下”的天然地理優(yōu)勢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自隋大業(yè)元年建城以來,隋唐洛陽城歷經唐、五代、北宋,時間跨越長達500余年,極具考古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歷經數百次的文物調查和考古發(fā)掘,基本探明隋唐洛陽城城址的位置、規(guī)模以及整體布局。然而,由于隋唐洛陽城位于洛陽城市的核心區(qū),保護難度大、成本高、矛盾問題多,如何推進大遺址的保護?如何兼顧城市發(fā)展建設?如何統(tǒng)籌保護與發(fā)展的矛盾?諸多問題也隨之而來。
“避開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設。”洛陽市文物局總工程師薛方介紹道,“我們一開始就堅持這種規(guī)劃的引領,所以對它是一個整體保護的理念。”
保護第一,規(guī)劃先行。洛陽市相繼出臺了《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條例》《隋唐洛陽城保護遺址總體規(guī)劃》,編制了《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建設規(guī)劃》等,這些條例規(guī)劃為遺址的保護、管理、利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定鼎門遺址 趙墨波 攝
“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是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工程中的第一個項目,我們從2007年開始啟動定鼎門的考古發(fā)掘,然后2009年建成開放。”薛方介紹,按照“一址一策”的系統(tǒng)性展示手法,根據遺址的保存狀況和保護展示的需要,靈活選擇多種展示措施,洛陽市對宮城核心區(qū)的定鼎門、應天門、天堂、明堂、九洲池遺址及含嘉倉、回洛倉、南城墻等遺址點開展了一系列文物保護展示工程。同時輔以高科技展示手段和情景化的展示方式,使觀眾在參觀遺址時通過數字化展示、沉浸式體驗,直觀地感受曾經的隋唐氣魄。
“1.0是要把遺址保護起來,到2.0就是要通過‘一址一策’再現隋唐洛陽城的恢弘大氣。”據薛方介紹,按照構建“一區(qū)一軸一帶、兩片三環(huán)”的保護展示空間格局的規(guī)劃,2007年以來,洛陽市累計投資80億元用于隋唐洛陽城的征遷和環(huán)境治理,截至目前,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qū)遺址展示面積已達930畝,整體保護展示面積達8300畝,基本展示出隋唐洛陽城恢弘大氣的歷史風貌。
保起來,美起來,還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2020年,隋唐洛陽城宮城區(qū)“四點一區(qū)”成功創(chuàng)建4A級景區(qū),并很快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勝地。同年,通過墊土和“疊壓”方式,在隋唐洛陽城宜人坊遺址區(qū)建成的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也于7月份正式對公眾開放。
“當時,隋煬帝讓將作大匠宇文愷設計洛陽城,他采用了跟以往很多城市不一樣的建筑理念,就是天人合一。他把天上的星辰北斗跟地上的洛陽城建設做了一個結合,像皇城位置就相當于北斗的位置,洛水就相當于銀河貫穿,四周的里坊就作為星辰。”洛陽古都研學旅行發(fā)展公司的副總經理王游美介紹道,整個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就建在宜人坊遺址之上,占地123畝,大約是宜人坊遺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王游美介紹,研學營地的創(chuàng)新就在于它的“疊壓式”保護建設,整個營地是在原遺址地面層墊高0.6到1.2米的土層,營地建筑所需要的水、電、管網均鋪設在墊高層,這讓營地成為國內首個經文物部門批準建設的大遺址保護“相容使用”示范項目,也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業(yè)態(tài)植入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我們在整個二期營地里面,還跟科技文保公司合作,做了地下的遺址監(jiān)測系統(tǒng)。一邊在上面開展活動,下面還可以一邊監(jiān)測,隨時把地下遺址的情況通過數據反映上來。在利用的同時,我們首要保證的是地下遺址的安全性。”
以研學教育為抓手,聚焦青少年目標群體,讓千年遺址重獲“新”生。開營以來,營地累計接待學員6.8萬人次,獲得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并成功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遺產中心“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chuàng)新案例——卓越之星”獎。
文旅融合,城址共生,3.0版本的國家遺址公園讓這片古老的土地重煥生機。
文化文物大省順勢而為 讓游客在行走河南中讀懂中國
據悉,在此次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終評會上,河南上榜的十佳案例還有舞陽縣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保護中心申報的“探源賈湖文化 尋根中華文明”。同時,安陽(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申報的“往事越千年 曹操高陵遺址保護展示項目”也喜提優(yōu)秀案例榮譽。
五千年文明看良渚,八千年起源看賈湖。如今,作為文明起源證據的賈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占地4263.9畝,“村遺一體”的經典特色讓當地的每一家每一戶都成為當代的“賈湖人家”,也讓沉睡幾千年的賈湖骨笛再次奏響幸福的旋律。
同樣,于2023年4月29日正式對公眾開放的安陽(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集遺址保護、文化展示、旅游休閑于一體,他們通過對遺址“活態(tài)”利用,讓參觀者穿越千年,直觀感受當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王者霸氣。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河南有著天然的文物資源稟賦,正如薛方所說,未來,洛陽將運用多種展示手法,對玄武門、宮城軸線北段等重要節(jié)點進行保護展示,再現盛世隋唐的中軸氣象和歷史場景,努力建設具備創(chuàng)新理念、社會經濟效應和典范效應的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而在河南,相信有更多的文化遺產會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真正地實現“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讓古老的中華文明煥發(fā)新生,走向世界。
有關時光旅行的故事,總能引發(fā)人們津…[詳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