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西九華,晨起推開窗戶,無盡的茶山梯田,坡坡坎坎,映入滿眼,碧綠如畫,似一屏山水嘩地傾瀉眼前。
西九華以茶山、竹林為主要景點。這里的竹子有其特色,竹竿圓潤挺拔,葉片狹長酷似鳳尾。有風吹過,沙沙作響。每每聽到這里的竹聲,我便會想起很多、很多。
一
說到西九華,人們往往易誤解是安徽省著名旅游風景區(qū)九華山。我們稱之為大西九華。這里將要介紹的九華山,位置是與安徽省毗鄰的河南省境內,我們也稱之為小西九華。小西九華,以山體纖小,瑰麗多姿著稱。它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大別山革命老區(qū)的南部上空,熠熠生輝,閃射出光芒。又似一位明眸皓齒的迎賓美女,深情款款地笑迎八方來賓。
每逢節(jié)假日,當地的人們常常喜歡結伴去此山看風景。其中,也有一些瀟灑自在的年輕人,不喜歡摻和在大爺大媽們集體游的隊伍中。選擇自駕游。帶上帳篷等物品來到山上,夜晚就在野外住上一宿。脫去平時工作的嚴苛疲累,享受田園牧歌式生活。放飛心情,觀日出,看星象,傾聽植物拔節(jié)的聲音。
傳說當年朝鮮公子,朝圣途中在此留住了一段時間。并在這里傳道布施,遂建成了今天大廟。每逢年節(jié)假日,求子拜佛的,祈禱平安的香客成群結隊,朝圣在他們心中的凈土,拋開世俗煩惱,潛心拜佛。也許還夾雜著對自己曾經自私、怨懟的懺悔。
此時寺院香火繚繞,臺階上、下級皆是摩肩人流,男女老少,扶老攜幼,絡繹不絕。撇開往日喧囂,于靜默中完成一切佛事,默默歸家。
小西九華,綿延橫亙在鄂豫皖三界,雖沒有大西九華山雄奇,卻自有魅力。每到季節(jié)更替,滿山林木漸漸蕭瑟,青、綠、黃、紅顏色葉子由淺入深,直至葉落,無聲飄零,碾入泥土,化為腐爛松軟土層。而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自有一番寧靜的景象。
那里山水故人,風物草木,云雀歡唱,九彎九嶺,茂林修竹,懸崖峭壁,飛泉流瀑,無一不令人夢繞情牽。
二
小時候,我的父母在小西九華山下教書,我的老家就住在那里。兒時的鮮活記憶,父輩教過的學子們,歷經幾十年的風雨磨礪,如今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已是兩鬢染霜。相處多年的老朋友,許多都植根在那片熱土,和著日月轉換,浣洗著日子。
每次去了之后,兒時的玩伴同學,總會欣然邀約。老友們珍惜情意,把每年難得的一次相聚,當成一次重要活動。大家拋開俗事雜務,無論任何職業(yè),都盡量從四面八方趕來。夜宿西九華。濟濟一堂,有你最美。故人老友喜相逢,相看兩不厭。大家疊起平時斯文、虛偽、做作的外衣。暢所欲言,推心置腹,夜半至酣。
喧囂、哄鬧中忘卻自己年紀身份。彼此直呼小名,互相打趣、揭短,爭相說起年少趣聞;貞浤驹G的誰誰,因背誦不出古文,常常被老師請到臺上罰站的囧迫糗事;回憶大家趁著月黑風高夜,有組織、有預謀的去偷人家的生瓜梨棗,然后被集體捉去處罰,通知家長逐一領回挨揍之事;回憶當年,少男、少女們的如煙往事,那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經歷。男同學們更是坦誠,回憶自己,當年趁著月朦朧、鳥朦朧,把心事寫進書信,正立于門外搔首踟躕、徘徊送達之時,不知被哪位醋意大發(fā)的壞同學盯梢,乃至,及時被匯報給老師。由此,挨訓、受批的尷尬、窘迫經歷。如今所有牽掛都已釋懷,那些當年令男同學怦然心動的美女同學,如今都已染上歲月風塵,變成體態(tài)臃腫的大媽。少數還保持著妝容,變成有品位的知識女性。
個別同學患絕癥早殤,醫(yī)藥費掏空家底,同學們商量著籌措資金,抽時間去看望慰藉家人。由此申發(fā)到人生無常,居安思危這些話題。
大家敞開心扉,大事小情,家國情懷,直抒胸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諧,無拘無束。完全放松,隨意點評,不瞻前顧后,擔心說錯話留后患。聚會往往在接近天明時結束。
一晚上,住在山中欣賞美景。品嘗山間竹筍、木耳、山雞、豆腐等天然綠色美食。大快朵頤,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聲說笑,酣暢淋漓,品咂生活這壇陳年老酒的綿軟甘醇。
也許,是源于對家鄉(xiāng)故土的熱愛,每次回去,車子剛拐入山口,見到竹園一片綠的一剎那,敏感的我,立刻感覺呼吸順暢。平時,因工作生活疲累繁忙,而積郁在胸間的憤懣塊壘,立刻作鳥獸散。山間空氣中彌散的清新味道,順著車窗徐徐飄入,不斷彌漫,集聚,再經過口鼻,長驅直入到我的胸腔。感覺放松、暢快,回到本真。抑制不住自己似乎要表達快意感受,引吭高歌,大聲長嘯,感覺即刻就要飄起來。
盡情享受大自然饋贈,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中夾雜著不知名的野花、野草的自然香氣,欣賞黃鸝,云雀在樹上蹦跳啁啾,遠處牧人吹著短笛,趕著牛羊在半山坡上曬太陽。牛羊臥在山上,甩著尾巴,反芻咀嚼著草籽。此情此景,令人物我兩忘。
此刻,山風濃烈,即使不開窗戶,也可聞到空氣中的香味,隨著裊裊炊煙升騰,混合夾雜著地鍋飯的隱約香氣,車內人也胃部轟轟隆隆擂響戰(zhàn)鼓,不免勾起兒時,母親喚我歸家的回憶……
三
一年四季,總有大批攝影家身著專業(yè)的多兜衣裝來到九華山,紅男綠女,成群結對蜂擁而至。山坡上,茶樹旁,他們支起三腳架攝影器材,隨意選景、拍照。相機咔咔、嚓嚓響個不停。
也有一些畫家、詩人來此寫生、采風。用他們手中生花妙筆,感喟、抒懷,寫就祖國河山的錦繡美景。借此寄托心中感概。
2019年春季,河南省散文詩學會會長們來此采風,作家詩人激情澎湃。其中,大部分詩人都是從豫北過來的,生活在平原上的他們,未曾見過這么多漫山成片的霧松、茶樹、竹海,溪水潺潺,不由得大聲驚嘆。
九華山地理位置靠近皖南,民居建筑、飲食習慣均和安徽相似。菜系屬于徽菜系,湯水清淡透明稀薄。山上的農家飯,食材新鮮,口味純正。山間自產的竹筍,呼吸吐納著新鮮空氣,感知大自然節(jié)氣的變化,長得白嫩肥美,是人見人愛的珍品。讓來的大作家們極為驚嘆。
采風隊伍里女作家們著裝婉約迤邐,多是旗袍裝束,舉手投足,一派古韻優(yōu)雅。有一位大作家,不僅寫得一手好文章,攝影技術也是一流,他精神飽滿風趣,一會兒還在與美女搭訕開玩笑,一會兒再見他時,已是雙手拿著相機認真拍照,樹影、山巒、河流逐一在他的鏡頭中出現(xiàn).
此刻看到攝影家神情那么專注,不停地選景按快門。好奇心驅使我上前搭訕、詢問每次能拍出多少張照片。答曰,一千多張。聽得我直咂舌?赡苁俏殷@詫的模樣,引起他的重視。他開始注視我,并指導我擺姿勢,為我選景拍照。一舉手,一投足,一回眸,變換著不同的姿態(tài)拍照。
隨著一批批攝影家的深入,一張張標識西九華山,朝暉夕映,山嵐縱橫,不同角度的圖片廣為傳播,采茶姑娘美麗、輕盈、俏皮、靈活的茶藝表演,一幅幅清翠欲滴,茶香四溢的美景飄向全國。
四
人是感情動物,情牽某地,終會時時惦記。平時,只要不是太忙,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每年換季時節(jié),我總會邀上三五好友到西九華山上住上一、兩夜。欣賞美景,品嘗美食,品茗九華山上盛產的綠茶。尤其是冬季白雪皚皚的夜晚,在山上溫一壺小米酒,炒上幾個農家菜。體驗“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意境。朋友們圍爐夜話,談天說地,老婆、孩子熱炕頭,大事小情,暢敘心曲。
九華山的夜色是迷人的,初聞周遭狗吠雞鳴,鳥鳴啁啾,聲音裊裊沉落。待到夜宿山上,萬籟俱寂,擯棄城市的喧囂浮華,舒服酣暢地休息一個夜晚,讓人感覺緩解疲勞,提精旺神。
倘若半夜出門,常常會看到門廊外持續(xù)支起幾頂帳篷,一些細微的鼾聲均勻響起,一定不要見怪。西九華有許多從遠地趕來的騎行族,他們駕著山地自行車、摩托車,打著小旗,風馳電掣,越行山上。對于好客的西九華來說,這些場景早已司空見慣。
山里的鳥鳴,清晨便會叫醒酣眠的人。趁著朝陽未出,到山上茶園轉轉,會看到許多叫不上名字的鳥,穿行其中。布谷、斑鳩、畫眉、松鼠、長尾雉自由飛行,野兔、野山羊、夾板龜等動物,在九華山上繁衍后代生兒育女,維持著生態(tài)平衡,子嗣綿延,代代延續(xù)。
山風夾雜著幽幽花香,沁人心脾。尤其是在春季,蘭草、杜鵑花盛開的季節(jié),躲在某棵樹下的蘭草,一副不急不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神色。讓你只聞到幽幽香氣,始終不給面見。感覺香氣溢遠,只是任憑你如何努力,也尋覓不到蘭草的芳蹤。遙想古代大詩人屈原,身掛香囊,終日盤桓在汨羅江邊,吟誦著蘭兮詩句,再次感覺蘭草的珍貴。
與蘭草不同,杜鵑似火的熱情,歡迎遠道來賓。到處都可以看到杜鵑的葳蕤紅艷,一簇簇、一叢叢,山坡上,懸崖邊,旁逸斜出,如樸實的農家姑娘自顧芬芳。
近年,我也去別處,觀看過,大棵杜鵑開花的盛景,那些經過人工修剪留植的杜鵑,更加集中連片。漫山坡旁逸斜出盛開,似向游人招手致意。杜鵑花樹種植在山高坡陡的險要處,需要乘客搭乘索道上山,方可近距離觀看。去時恰逢我的腳踝部扭傷,正處在恢復期,不能負重登山攀援,只好獨自排隊買票,搭乘索道返回。自然在那里體驗的是另一番感受。
五
九月底,我又去了趟九華山。
秋天的九華山天高云淡,薄霧輕籠宛如美女出浴。一道道美景漸次映入眼簾。山路蜿蜒,山勢峻峭,汽車迤邐前行。碧綠的茶山,蒼翠的毛竹園依稀環(huán)顧群山,峰巒疊翠,鷹鳴幽谷。再往南部山腳看去,長江河如銀帶一般纏繞其間。兩年前這里開發(fā)了長江河漂流,一漂漂兩省,沿河兩岸,風光旖旎,大批的游客絡繹不絕。如今已是晚秋,這里水流淙淙,落英繽紛,美麗的景色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我不禁想起了長江三峽的虎嘯猿啼,想起了桂林漓江的九馬畫山。
及至山頂,巍峨的妙高禪寺矗立在我們的面前。沿著六百六十六級臺階拾級而上,踏進廟門,院中兩座偌大的香爐,經年禪香繚繞;院中的柿子樹上,成熟的柿子掛滿枝頭。進了大殿,迎面兩尊大佛金碧輝煌。殿兩邊,立著八尊大佛,栩栩如生。
離開寺院西行,不遠處有一座庵喚作鹿鳴庵,建得纖小玲瓏,景觀秀麗。我匆忙上前詢問,昌霞師父是否還在此地?一位老尼,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昌霞師父已在幾年前示寂。”(男僧人逝去稱為圓寂,女尼姑逝去稱為示寂。)
我對昌霞師父的印象極深。小時候,我父親在運動中受到沖擊,家中生活負擔落在母親一個人肩上,四個孩子嗷嗷待哺,生活捉襟見肘。聽高人勸說,母親自愿申請將工作調動在九華山下一個山村里教學。山區(qū)柴禾野草多,做飯可以隨便撿拾。利用空地多,大人們閑暇時開墾挖掘種植一些蔬菜大豆、玉米、小麥等植物。以此補充生活,緩解生活壓力。
那時候昌霞師父大約三十來歲,在糾藤庵里當尼姑。當時庵里一共住了三位女尼,數昌霞師傅長得漂亮。她高高的個子,身材修長,皮膚白皙,五官雅致勻稱,頭皮上烙有三排九個戒痕。平常穿一襲黑色的尼衣,在小孩子的眼里頗為肅穆。可憐那時她們被劃為異類分子序列,懲罰她們天天用糞萁挑垃圾,清理打掃廁所等粗重勞動。
小時候看到她們著另類黑衣尼姑衣服,身為女人卻剃個光頭,夏天剛理過發(fā)青頭皮晃動在眼前,異于常人,新鮮、新奇。怕大人訓斥又不敢多問,偶爾玩耍若是遇到了,總會故意找些小理由,希圖待在她們身邊磨蹭一會兒,想看個究竟。她們幾位尼姑可能是因為自己無子女,所以,尤為憐恤疼愛我們這些頑皮的小孩子,任憑我們在她們身邊穿梭打鬧,也不急不燥,從不驅趕我們離開。于是,常常她們挑土、挑糞勞動,我們持續(xù)伴其左右瘋玩。一直陪伴到天黑,聽到大人吆喝回去吃飯,方才戀戀不舍離開。
據說昌霞師傅小時候被壞人傷害過,一氣之下便削發(fā)為尼。真是一位忠烈女子。為了懷念她,我曾作打油詩一首:二八花季正年華,蓓蕾遭殘捐作裟。四大皆空常守月,化作庵尼字昌霞。
天明返程,風清氣爽。車輛沿著山道邊新修葺拓寬的公路緩緩前行,再次回眸欣賞山兩邊美景綠陰似瀑,嬌艷欲滴,杜鵑、蘭草芬芳馥郁,如詩如畫。
恰逢遇到一群放學歸家的孩子,在老師們帶領下,穿戴簇新整齊,服飾已和城里娃娃沒有分別?雌饋恚麄冊贌o父輩經歷過的貧窮日子,那時候,衣服大的穿過傳給老二,老三老四接著穿,衣服捉襟見肘,偏狹短小。如今的孩子們,穿著干凈合體的衣服,個個長得虎頭虎腦,正在大聲背誦,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從他們童真的笑臉上,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作者簡介:
葉曉燕,中國作協(xié)會員、河南省散文詩學會理事,F(xiàn)供職于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文聯(lián)。 有詩歌、散文、小說發(fā)表《人民文學》《星星》《詩選刊》《散文選刊》《散文百家》《時代報告》等。系全國 “書香之家”。 獲得《人民文學》第六屆觀音山杯“美麗中國”海內外游記征文優(yōu)秀獎。 河南省“七個一”工程獎 、河南省報告文學獎。出版?zhèn)人散文集兩部,與父親、女兒詩歌合集一部。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