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里的衛(wèi)輝“八大美景”
http://www.zfkbjt.com 添加時間:2017/1/2 15:32:4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衛(wèi)輝古代的八大美景是誰最先提出來的,歷史上沒有記載,也沒有太多的實物可以佐證,隨意說,一提及衛(wèi)輝八大美景,人們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太行疊翠、衛(wèi)水拖籃、黃崗牧唱、募化漁歌、忠臣古冢、君子芳村、秋澗書聲、香泉水響”,這“八景”是古代約定俗成的還是人們的一種普遍認識,是一種風物景觀,還是人文文化的一種歷史體現(xiàn),沒有人能夠坐下來細細的品味與考究。
《衛(wèi)輝市志》載:“太行疊翠、衛(wèi)水拖籃、黃崗牧唱、募化漁歌、忠臣古冢、君子芳村、秋澗書聲、香泉水響”是歷史上的“衛(wèi)輝八景”,說明歷史上衛(wèi)輝大地確有其事,不是單純的演繹,八大美景貫穿了衛(wèi)輝三千年的文明歷史,既有視覺的美、嗅覺的美、聽覺人的美、意識形態(tài)的美,還有歷史文化的美。
過往歲月里,百姓多蒙昧而少開化,常老死而少往來,又有看景不如聽景之說。此中或有衛(wèi)輝之山河表里,或有衛(wèi)輝之圣賢遺跡;有實錄,也或有傳說于其中。經(jīng)人演說整理之后也感頗有些韻味了,但是這種“美”是以一種什么狀態(tài)或形式出現(xiàn)的,沒有太多的文字記載,所以說多年來,只要是提及到了衛(wèi)輝的八大美景,人們就一個“美”字了結(jié)。
下面就“八大美景”中的太行山疊翠;衛(wèi)河水的托蘭;黃土崗的黃崗牧唱;募化潭的漁歌;香泉的水響;秋澗的書聲;君子村的芳香;比干廟的古冢,談?wù)匋c我個人的看法和我眼中的“美”。
一、太行疊翠
“疊翠”是這一美景的主題。 指衛(wèi)輝城西北的太行余脈。八百里太行到此噶然而止,用“疊嶂列屏,重峰環(huán)抱,碧嵐翠黛,如繪如畫”。是一種很籠統(tǒng)的說法,把它確定為衛(wèi)輝一大美景,是有時間、方位、角度的存在的,在什么時間什么方位能夠欣賞到“太行疊翠”的美景呢。根據(jù)當時的條件,我感覺應(yīng)該是在雨后的黃土高崗上才能夠欣賞到這種大自然的美,第一這里是衛(wèi)輝平原的唯一制高點;第二是在這里直視太行,中間沒有遮擋物;第三是這里是看太行的正面,西高東低,黃土崗突然迭起,之間從視覺上有一種直感,雨后的太行層層疊疊的山巒一下子就能夠收入人們的視線。這時候的太行萬山迭起,層層分離,起伏綿延,波瀾壯闊。具體到時間,他應(yīng)該是上午的九點到十一點或者是下午三到五點的時間的時間最為確切。我曾經(jīng)雨后多次登上唐崗鳳凰臺(黃土崗連在一起,又稱烽火臺),“太行疊翠”的美景像一幅大畫一樣陡然迭起,連南山腰里的小山村那裊裊的青煙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它懸在眼前,伸伸手就可以觸摸,抬抬腳就能夠拾級,那種心情好極了,不知道我說的是不是古人眼里的“太行疊翠”,但是,只要是在這個時間這種天氣情況下,就一定能夠欣賞到太行疊翠盛景。在這一大美景里面,談到的是視覺帶跟人們的美的享受。盡管現(xiàn)在的太行已經(jīng)沒有了當年的神威,這種美還是存在的。
有人描述太行疊翠時用太行山中正面、獅豹頭、塔崗三座水庫如高峽出平湖;國家AA 級景區(qū)跑馬嶺地質(zhì)公園扼中原通三晉之咽喉;當代“太行公仆”吳金印曾在這里戰(zhàn)天斗地,改造山河;抗日名將皮定均司令部舊址為紅色教育基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民居建筑群小店河俯臥龜背山上,同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周姜太公故里掩映其間;林氏祖庭林堅出生地引來無數(shù)后人憑吊之類的牽強附會,這也是一種美,但是它與古人眼里的“疊翠”美相差甚遠,跟古人眼里的“太行疊翠”應(yīng)該是風馬牛不相及,是兩檔子事,用此解釋彼也是對古人情感世界的一種不尊重。
二、衛(wèi)水拖籃
衛(wèi)河水的美在于“拖蘭”。直接的是指流經(jīng)衛(wèi)輝穿城而過的衛(wèi)河。一支天河水蜿蜒著從西南進入衛(wèi)輝,再從東北走出,成了衛(wèi)輝古城的一條天然屏障,它像一條巨龍,遠觀流水之紋狀,猶如拖著一條藍色織錦,躲躲閃閃,時隱時現(xiàn),成就了衛(wèi)輝這座古城的一大美景。和上面的一樣,這應(yīng)該也是有時間和區(qū)域的限制的,不是隨處,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得到的。多年以來,衛(wèi)河水常流不息,清澈見底,百舸競渡,魚蝦翔集。兩岸垂柳倒映,寧靜富饒,堪稱魚米之鄉(xiāng)的小杭州。風和日麗之時,波動成紋,水日交映,色如噴金,這種自然現(xiàn)象來自衛(wèi)河陽光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在陽光街衛(wèi)河出城回灣處,時間是應(yīng)該是春秋季節(jié)下午五到七點的時間,冬天時間會早些,站在衛(wèi)河的對岸才能看到“衛(wèi)水拖蘭”的精彩畫面。猜想這不應(yīng)該是出自文人騷客之手,是衛(wèi)河上艄公的杰作。
多年來,人們都是這樣說著,真正的看過的能夠描述出來的是少之又少,前幾天我見到了一位80多老人,是沿光街的常住居民,他是從小都在衛(wèi)河邊長大的,對傳說中的“衛(wèi)水拖蘭”這一道美景,只知道有,但是沒有見過,現(xiàn)在衛(wèi)河早就沒有了昔日的榮光,河水改道,剩下的只有“龍須溝”,臭水河,那種百舸爭流,千帆競技,魚蝦遍地已經(jīng)被寫入了歷史,如今這里剩下了東馬頭、北馬頭、南馬頭這樣的三個村子的名號,但是是“馬堂”(敬馬神的神社,這個名字由來已久)還是“馬頭”尚有爭議。
三、黃崗牧唱
指城北的黃土崗牧童的歌聲,黃土崗這個是史書上有記載的,一次在一個資料上我偶然發(fā)現(xiàn)了關(guān)于“黃土崗”的記載,一說:黃土崗(必然是一個被黃土覆蓋的崗子,高數(shù)丈,現(xiàn)在裸漏出來的白土白石和滿目瘡痍的溝溝坎坎,當時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西眺太行,北拱朝歌,目視牧野大地,那種雄偉與霸氣大可傲視天下,唐、宋朝曾在衛(wèi)輝養(yǎng)馬十萬(所以衛(wèi)輝才會有馬市街、飲馬莊,飲馬口、上馬營、下馬營、軍營村、馬堂村之說),唐、宋、元朝都有在此陳兵的歷史記載,淇河水就在腳下(古人有淇河南岸黃土崗的描述),形成了南北對持的天然屏障。當時只是看看,沒有太留意,現(xiàn)在再也找不到這個資料了。相傳周武王克商之后,出現(xiàn)了一種歌舞升平的時代(康叔封衛(wèi)),高高的黃土崗上牧童放牛,夕陽西下,霞輝漫天,牧童騎在牛背上披著朦朧的霞光余暉“晚歸”打著口哨,唱著牧歌,那種老牛的穩(wěn)重,伴隨著悠揚的踢踏,合著牧童的牧笛晚唱,那真是一種難得的美的再現(xiàn)。我們現(xiàn)在在邊遠的山區(qū)偶爾還能夠遇到少有的羊群和放牛的人,但是,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從他們身上無論如何也難以找到古人眼里的“黃崗暮唱”的美的存在。如果是按照傳說中的故事描述,大周武王拿下天下之后的“歌舞升平”的話,之后應(yīng)該是一個絕版,是人們憑借著想象描述出來的一種動態(tài)美。
四、募化漁歌
對于這個我還不是太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募化漁歌”和前面提到的“黃崗牧唱”,具有同樣的美,至于人們傳說的龐寨鄉(xiāng)紙坊村的募化潭。是當年潭黝黑而不可測,水旱不加盈縮,產(chǎn)魚頗豐,凡向潭主募化者,無不樂與之,彼方群眾,賴以生存的提法和“募化漁歌”是扯不上關(guān)系的,筆者也不敢茍同。作為人眼里的一大美景,咬文嚼字,指的應(yīng)該是募化潭水深魚肥,民則賴以生存,漁民們在這里唱著漁歌打魚,那種平靜的潭水,藍藍的天空,翔鳥云集,三五泛舟,漁歌互答,夕陽西下幾時回。收獲的美感,迸發(fā)的笑聲,還有那蕩槳泛起的水花構(gòu)成了了一幅漁家樂的美美圖。傳說,這里的潭水地下的暗河直通塔崗的黑龍?zhí),潭水暗流涌動,是說一條黑龍把自己的觸角伸進了黃河。傳說歸傳說,古人用美的眼光能夠把這里的“漁歌”動的、靜的自然美勾畫出來,給人帶來了得享受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工程。我們沒有見到過募化潭的盛景,也沒有享受過“募化漁歌”的美,但是,就憑這古人給我們留下來的四個字“募化漁歌”賽江南美的享受已經(jīng)足已。
五、忠臣古冢
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名干沫邑人(今河南衛(wèi)輝),是商朝貴族商王太丁之子,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他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于道。”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輔帝辛。比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股,鼓勵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征暴斂,比干認為君王有過錯而不指出就不是忠臣,于是強諫三日不離去。紂王非常生氣:“我聽說圣人心有七竅,真的是這樣嗎?”于是殺比干來觀察他的心,比干死。
這里是指城北的比干廟。商朝末期,比干因紂王暴虐無道,諫,而被紂王挖心。死后葬于衛(wèi)輝,因墓而廟。比干廟是中國第一座墓、廟合一的建筑,被稱為“天下第一廟”;比干墓是第一座史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被稱為“天下第一墓”;比干廟里有個石碑,是孔子用劍刻的碑,上書“殷比干莫”幾個字,這是孔子留在世上的惟一真跡,被稱為“天下第一碑”。比干不僅留下了這樣一座廟宇,這里還成了“林”姓的“根”。比干,就成了林姓的始祖。林姓始祖也好,財神也罷,真正構(gòu)成八大美景之一的根源不在這里。
單純的用上面的文字來解釋衛(wèi)輝一大美景有點遜色,“忠臣古冢”它的美究竟在哪里,恐怕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見到更多的解釋。自然風景(左林右泉)當是一說,更值得一提的應(yīng)該是:比干盡忠,武王封墓,歷朝歷代的封建帝王、文官武將,還包括地方官吏前來拜揭,賦詩題詞、樹立楷模,臨之肅然起敬才是最大的美景。風輕花落定。昔日悠然長。歷史翻過了長長的一頁,留下的總有一些珍惜。是世俗寫下了這位殷商歷史上天下第一忠“忠臣古冢”的美麗故事。
六、君子芳村。
這道風景來自于孔老夫子眼中的君子,來自于歷史名人蘧瑗,字伯玉,蘧伯玉謙虛謹慎,他經(jīng)常反思自己,“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經(jīng)常鞭策自己,典籍《莊子?則陽篇》中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說他年已六十歲還能與日俱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與善者,于齊晏嬰,于鄭子產(chǎn),于衛(wèi)伯玉。孔子幾次適衛(wèi),多居蘧伯玉家,可見孔子與伯玉相交之厚。
君子村位于衛(wèi)輝市安都鄉(xiāng)。君子村得名,緣自于春秋時衛(wèi)國賢大夫蘧伯玉。蘧伯玉,名瑗,字伯玉。傳說孔子周游列國曾在蘧伯玉家吃住,“自古衛(wèi)地多君子”,就是孔子贊美蘧大夫的話,蘧伯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山東孔廟位居榜首,孔子稱他為“君子”,《論語》上也有記載:“君子哉蘧伯玉。”盡管說人們都知道君子村,但是真正了解君子村的人是少之又少,就連君子村的人也很難說出來個子丑寅卯來,我走訪了君子村,見到了已經(jīng)70多歲的原村支部書記,聽老人很健康,沒事也喜歡寫寫毛筆字,還編寫詩詞、楹聯(lián),對蘧伯玉頗有研究,當我問起君子村的來歷的時候,他給我講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他說蘧伯玉出身名門,父親在朝(商都朝歌城)為官,他的少年時期是隨著自己的母親在馬莊(馬莊附近還以一個小村莊,原名叫磨莊,現(xiàn)在改為孟莊,是蘧伯玉小時候經(jīng)常去那里推磨的地方)度過的,年老后隱居鄉(xiāng)里,死后就葬在這里了,還有一說這里是他生活過的地方,他死后魂歸故里,這里只是他的衣冠冢(內(nèi)黃、獲嘉、長垣、濮陽都有他的墳?zāi)购退墓适拢┑鹊,說法不一,但是古人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的證據(jù)(古廟碑刻)。至于說“君子芳村”成為古代衛(wèi)輝的一大美景,我的認為,應(yīng)該是后人對蘧伯玉這個人的人格的一種認可,是一種敬仰與推崇,也取決于這里的地理環(huán)境和君子村人的一種賢德社會價值,來這里的人都是愿為蘧伯玉這位正人君子脫帽致禮的人,所以,走進君子村,踩著腳下的路,未見其人,就已經(jīng)能夠聞到君子的芳香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衛(wèi)國多君子,如公自足依。
問年馀服政,行事早知非。
矰繳能防患,風塵善息機。
車聲猶隱隱,時度白云扉。
《史記·吳太伯世家》:“去鄭,適衛(wèi)。說蘧瑗、史狗、史䲡、公子荊、公叔發(fā)、公子朝曰:‘衛(wèi)多君子,未有患也。’”
蘧伯玉死后,后人為懷念其為人篤禮,就將他埋葬之地所屬的村(馬莊)定名為君子芳村,后又簡稱為君子村,F(xiàn)在這里還有蘧伯玉的墓地,土人稱之為君谷堆的地方立有古碑刻一通。南水北調(diào)工程是發(fā)現(xiàn)了一條有蘧伯玉墓地通往君子村的石頭砌成通道。
七、秋澗書聲
王惲,字仲謀,號秋澗,從小聰穎,讀書勤奮,善于思考,初為衛(wèi)州詳議官。至元五年(1268)拜監(jiān)察御史。歷任河南、河北、山東、福建等地方官。后又召回京師,官至翰林學士、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世祖至元五年(一二六八)遷御史臺,后拜監(jiān)察御使,九年授承直郎,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二十九年授翰林學士、嘉議大夫。元貞元年(一二九五)加通政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大德八年(一三○四)卒,贈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謚文定。衛(wèi)州路汲縣(今河南衛(wèi)輝市)太公鎮(zhèn)古子澗村人。元朝著名學者、詩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剛直不阿,清貧守職,好學善文。成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鐵木真三代的諫臣。大德五年(公元1304年)六月,王惲在汲縣去世,終年七十八歲。朝廷的欽差大臣在汲縣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貧如民。其兒孫們田園生涯,耕稼自給,便如實奏明圣上;噬腺n鈔萬貫,贈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謚號“文定”。子孫蔭封受祿。家鄉(xiāng)人民也把他少年勤奮讀書的古子澗村譽為“秋澗書聲”,被列為“汲縣八景”之一。其上未為免強,這不是在寫傳,也不同于修志,是“秋澗書聲”為衛(wèi)輝一大美景,而不是說王秋澗的家鄉(xiāng),更不是說他這個人,秋澗書聲作為一大美景,是人們對王秋澗這個人的勤奮讀書的褒揚,來到這個地方,或者說是提到了這個人,耳旁就會響起秋澗讀書的聲音(那種執(zhí)著,那種勤奮,那種渴望,那種忘我鼓勵人們奮發(fā)向上),寄希望于后人要以他為榜樣,好好讀書,勵志成才,只有這樣解釋才顯得靠譜。
八、香泉水響
此景指衛(wèi)輝市西北霖落山香泉寺。該寺所在地傳說為戰(zhàn)國時魏安厘王的離宮——雪宮。當時,登封少林寺第二任主持稠禪師游歷化緣到此,發(fā)現(xiàn)霖落山泉水甘甜清純,他捧了一口,一股香氣撲面而至,就高興地說:“這里可以建寺院。”后來,這里就建起了寺院,并取名“ 香泉寺”。但因當時的寺院已蕩然無存。元代年間又臨山崖建造,重修香泉寺。
寺旁石隙中有泉流出,穿巖流石,噴水灑云,飛濺巖畔,泄作瀑布,其聲琮崢。衛(wèi)輝香泉古八景:佛洞煙云、古塔凌云、涼臺玩月、澗水濤聲、竿山疊翠、乳巖寒流、香泉甘洌、爐光夕照香泉寺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最大的 佛教文化勝地之一。早在六世紀中葉,北印度高僧 那連提黎耶舍就曾經(jīng)到此講經(jīng)傳播佛教文化,歷史上素有佛教"小西天"之稱。東寺。一股清泉從東寺石隙中流出,穿巖越石,飛濺崖畔,瀉作瀑布,香泉水發(fā)出的響聲成了衛(wèi)輝一大美景。我們沒有感受過“香泉水響”的美,但是從古人的詩詞那里我們似乎還能感悟到那種來自自然的叮咚!這種叮咚一定和歷史名曲《高山流水》相媲美。聽著水響,思想也會跟著沸騰,意境之中,好像我們已經(jīng)在神游三山五岳、八百里太行,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一切。親近香泉,有踏踏的馬蹄,有干裂的撕竹,一會兒是雄風四起,一會又變得電閃雷鳴,雄偉的山峰,山谷中若隱若現(xiàn)的云霧,好像就在身邊纏綿,拾級而上一陣清風又像是修仙踏云而起,感覺是來到了神仙府邸,人間的煩惱已經(jīng)隨著香泉的水聲煙消云散,道家所說的“天人合一”大概就是這種感覺中形成的吧!
(作者:雍振海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