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盡劫難的《清明上河圖》
http://www.zfkbjt.com 2008-4-3 來源:網(wǎng)絡(luò)來源 點擊:次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創(chuàng)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xiàn)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杰作,在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無數(shù)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后世帝王權(quán)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zhuǎn)飄零,幾經(jīng)戰(zhàn)火,歷盡劫難……《塵埃歷盡———中國珍貴文物蒙難紀實》一書(山東畫報出版社),記述了《清明上河圖》歷盡劫難的遭遇。以下是摘自該書的部分內(nèi)容。
奸臣嚴嵩奪畫釀冤案
嚴嵩是明代大奸臣之一。他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quán)勢,巧取豪奪了大批書畫古玩。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后,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后,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二三個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忄予得知后,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忄予,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忄予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shè)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后便尋機將王忄予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明代另一人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中卻是另一種說法:嚴嵩黨羽鄢懋卿總理淮、浙鹽政,胡宗憲總督吳、越兵事,他們都為嚴嵩搜羅名字畫。他們得知《清明上河圖》在已故內(nèi)閣首輔王鏊家時,便去索購,但王家富甲一方,不為錢財所動。無奈之中,二人找嚴嵩府上裝裱匠湯臣商議,湯與當時鎮(zhèn)防薊州的王忄予素有來往,對王忄予之子世貞、世懋有仇,因此鼓動王忄予買畫,但王忄予亦購不來。湯臣便設(shè)計讓王忄予把蘇州人黃彪臨摹本買來獻嵩,又在嚴嵩高興時將真情告知,嚴嵩窘怒,遂殺王忄予。
清代人《清夏閑記》上又載:太倉王忄予收藏有《清明上河圖》,嚴嵩子嚴世蕃知道后強行索要,王忄予便送去摹本,當時湯臣恰好在旁。從前王忄予巡撫兩浙時,見湯貧困潦倒,便將他推薦給嚴世蕃。湯臣不思報恩,反想構(gòu)陷王忄予以求發(fā)達,便對嚴云:此畫他曾在王忄予家中見過,王忄予送來的是贗品,如若不信,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腳踏二瓦便可證實。嚴世蕃細看,果如其言,心中深恨王忄予。恰好此時俺答部進犯中原,王忄予為薊、遼總督,嚴嵩父子乘機將他害死。后人曾據(jù)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王忄予改成了莫懷古。
以上幾種說法雖然各執(zhí)一詞,但都與事實有些出入。實際上,陸完死后,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昆山顧鼎臣家,后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忄予買過“名畫”,王忄予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后被識破。只是南方人“王”、“黃”不分,黃彪應(yīng)是王彪而已。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yīng)龍彈劾,終于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度盡劫波終得歸宿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后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xiāng)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后也在上面矜印題跋。后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zhèn)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后,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xiàn)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guān)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后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chǎn)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后,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nèi)。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nèi)。此后,《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jīng)歷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杰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nèi)的張園內(nèi)。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于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靵y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干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shù)馗刹渴占絺螡M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diào)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余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jīng)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后來又調(diào)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從那以后,這兒便成了它的最后歸宿地。
作者:網(wǎng)絡(luò)來源 通訊員:--
(責任編輯:henan2)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