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夜景(資料圖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碧K丹和埃及有一群人,就是依靠尼羅河養(yǎng)家糊口,而這維持生計的寶貝不是別的,正是河岸邊那不起眼的黑泥巴。
“尼羅河沃土變成的木乃伊”
在埃及,河泥磚被稱為“尼羅河沃土變成的木乃伊”,它的發(fā)明和使用,象征著埃及由蒙昧步入文明。說起尼羅河的黑泥,簡直是天賜的燒磚好材料。據記者了解,北非地處干旱沙漠地帶,多沙少土,用沙土制成的磚又脆又干,稍用力一碰便會破碎,用來蓋房子根本不牢靠。而尼羅河谷地帶,由于河水定期泛濫,帶來大量有粘性的黑色河泥,這種泥非常“肥”,感覺攥上一把就能出油。中國的粘土磚都要摻雜許多化學添加劑,在當地,只需要加入少量的桔梗碎末就夠了,制成的磚頭堅固而有韌性,耐風雨、耐沖擊,蓋出來的房子不僅結實,還冬暖夏涼。由于北非河流很少,尼羅河谷的磚頭自然奇貨可居,在蘇丹、埃及和周邊各國賣得很火。
燒磚是尼羅河邊從法老時代傳下來的古老工藝,人們至今仍堅持靠手工完成全部過程,決不借助任何機器!爸灰写u燒,生活不用愁!泵刻烨宄,穆斯林第一次禮拜的宣禮聲響起,裊裊青煙飄蕩在尼羅河兩岸,這是燒磚人每天勞作的開始。當地人親切地稱他們?yōu)椤按u頭人”。記者的住地就在離尼羅河不遠的下風處,所以經常是聞著燒磚的牛糞味醒來。日頭下一個個小黑影在無數個磚窯間穿梭,據說這種景象被蘇丹人當作一天開始的好兆頭。而在燒磚旺季,每天更能見到煙鎖長河的壯觀景象。
制磚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還真有些學問。比如取土的位置就有講究,懂行的人都會選擇在河道轉彎處挖土,因為這里的土質最肥。制作中最耗時的就是攪拌了,一般都是好幾個壯年男子用鋤、鎬反復翻土,直到混合均勻后分批抬到一個土臺上,用專門的模具做成磚的形狀。再經過兩三天的晾曬,就可以進窯燒制了。
北非人鐘情于香料,這一點甚至體現(xiàn)在蓋房上。據說有人就在河泥中拌入香料,用這種“香泥”制成的磚頭能發(fā)出芬芳氣息。想必住在冬暖夏涼又有香味的房子里,感覺一定很爽,就是不知道造價要多高了。
“磚頭人”里出現(xiàn)高材生
蓋磚窯是燒磚前的準備,這項手藝曾經是老師傅的專利,沒幾十年的工齡很難被磚廠聘請。但是這兩年也開始出現(xiàn)年紀小、學歷高的工匠。塔立克是蘇丹科技大學畢業(yè)的高材生,從事磚窯設計和施工。他自豪地告訴我,短短三年,他的工資已升到月薪500美元。
其實,早在古埃及時代,人們就懂得用河泥制磚。不過,當時的磚是靠太陽曬出來,而不是用火燒制。因為埃及是熱帶沙漠氣候,日照足、降雨少,曬出來的磚和燒出來的差別不大。據說金字塔內部的方形墓室就是用這種泥磚構建的。到了埃及獨立的時候,燒磚業(yè)已經成為全國最普及、最發(fā)達的工業(yè)。而目前在蘇丹,全國90%以上的建筑用磚都來自尼羅河邊“磚頭人”的辛勤勞動。正是有了這只數量上萬的“磚頭人”大軍,才能支撐起蘇丹每年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