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fā)明“水運渾象”——是世界上有明確記載的第一臺用水力發(fā)動的天文儀器;
地震學家——發(fā)明“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
文學家——著有《東京賦》、《西京賦》、《南都賦》、《定情賦》、《同聲歌》、《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等30余篇;
地理學家——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并研制出了“記里鼓車”、“指南針”等;
數學家——著有《算罔論》,并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
氣象學家——制造出了“候風儀”,是一種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
機械學家——制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
畫家——居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首。
張衡真的不愧是世界上公認的光彩奪目的科學家之一和文學的雙子星!1956年10月,郭沫若先生曾題詞道:"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
張衡在本世紀50年代就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1955年,中國先后發(fā)行了印有張衡畫像和地動儀的郵票;1960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翻譯出版了他的《二京賦》;1970年、1977年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分別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為"張衡山",太陽系中一顆編號為1802的小行星為"張衡星"。1981年上海造船廠把中波公司建造的一艘16000噸多用途貨輪命名為"張衡號",巨輪帶著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航行在世界各地。
張衡墓是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位于南陽市臥龍區(qū)石橋鎮(zhèn)小石橋村西,因張衡晚年曾擔任尚書,故又俗稱"尚書墳"。這里面山依水,景色秀麗。墓北一箭之地,便是"平子讀書臺"。相傳是張衡幼年發(fā)奮讀書、鉆研學問的地方。墓東瀕臨宛、洛古道,與宛北名剎--鄂城寺隔路相望。墓西是一片活野平疇,新修的公路貫通南北。宛如錦帶似的洱水自墓前繞流東行,兩岸重柳舞姿婆娑。如果說其他景觀是一串形如項鏈珍珠的話,那么張衡墓園就是一顆晶瑩無比的寶石。千百年來,曾吸引了多少人們到此來拜謁瞻仰,尋古探勝,發(fā)思古覽物之悠情。初唐文壇之一的駱賓王在拜謁張衡墓后,寫下了"過張平子墓"詩:"西鄂該通理,南陽擅德音。玉卮浮躁麗,銅渾積思深。"等等。這些情真意切的詩句,表達了對張衡才華橫溢,偉績豐功的敬仰之情。張衡墓原建造宏偉、翁仲、石獸對立,祠廟巍峨壯觀,然而歲月悠悠,歷經千余年,由于風雨剝蝕,戰(zhàn)亂破壞,景況日漸荒蕪。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重修了張衡墓園。近年經增建、擴建,規(guī)模漸宏。